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3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3-02-24 浏览:

目   录

2022年全球职业教育十大热点回顾... 1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行... 6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

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

... 10

融合思政元素,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4

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15

融汇“科”与“教”,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19

职业教育发展根基更牢固... 20

谱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22

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通道(政策解读)... 25

职业教育须建立自己的“先导区”... 27

为中国职教现代化贡献高职力量... 28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四个要义... 30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为学生人生增值... 33

为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赋能... 35

如何激发高职生学习内生动力... 38

“职业导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41

“公益讲堂”助职校教师上出彩“金课”... 43

“红心师匠”助力职教培育“大国红匠”... 44

打开校门高校师生要做好准备... 46



2022年全球职业教育十大热点回顾

2022年,职业教育面临新发展,多个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不断探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格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和投入,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解决师资短缺,深化产教融合,增进国际技能交流,全方位多维度地完善职业教育模式;通过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政府正逐步打造世界职业教育高地。回顾过去一年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真实图景,探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组织愈加重视职业教育改革

全球各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地区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各不相同,职业教育在各行业中的发展也因地制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代表的全球教育国际组织,积极探索“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实现成功且公正的转型”,将教育与工作世界联系起来,帮助青年人发展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和创业所需技能。

2、各国持续增加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

世界各国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提升人才工作能力创造良好条件。芬兰教育文化部为落实《芬兰教育政策报告》计划拨出1500万欧元的战略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领导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西班牙政府推进“2022新职业教育之年”的目标,已拨款约23亿欧元用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时通过了综合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改革法案,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工作需求。国家和政府等多方面来源且充裕的经费保障,可以让职业教育发展具有更好的硬件条件。

3、全球职业教育推进数字化转型

后疫情与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各国不断助力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国际中心启动首个网络合作计划,采用职业教育数字能力框架,实施数字能力培训,发展和提升教师、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数字能力,并通过建立在线共享系统,分享成果导向管理体系在各执行层面的资源和经验。

4、深度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就业

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各国政府携手企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新加坡教育部推出新的技能创前程职业转换计划,并提供更好的培训前和培训后资助服务。新西兰政府正在进行职业教育系统改革,帮助学习者、雇主和社区协同发展,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同时,国际组织也积极扮演角色,发挥对国家或地区人口就业的推动作用。世界银行支持老挝教育和体育部以及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启动了“优先领域技能成长项目”,通过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提供在线学习平台、职业咨询、为贫困学生提供津贴等方式,改善老挝青年的就业前景。

5、各国职业教育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

全球多国开展绿色转型,推动经济、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发展绿色职业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30年教育议程》中强调,在2022年至2029年期间,通过促进技能发展,促进向更加数字化、绿色和包容性的经济社会过渡,使技术和职业教育转型,实现成功和公正。

6、各国采取措施解决职业教育教师短缺

全球职业教育发展得到有力推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现教师数量短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教师储备不足的难题,各国际组织纷纷采取措施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各国合作,改进与教师有关的政策,支持以包容性、性别敏感和数字技术为重点的高质量培训,以应对全世界约有6900万名教师短缺问题,帮助教师跟上教育变化。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举办“职通世界—师资培训工作坊”,为成员国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优秀师资。世界银行提出教学技术(T4T)项目,旨在帮助各国实施有效的、可扩展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运用低技术和高科技的解决方案,培训和支持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以及终身学习的推动者”。

7、全球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进一步加深

虽有疫情影响,但全球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依旧稳步推进。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政策监管、行业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有共同发展的契机和空间,通过推动资源协调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双方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柬埔寨成功举办“中文+职业技能”本土中文师资线上研修,在提高柬埔寨高素质中文教师资源储备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柬埔寨的职业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

8、技能大赛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

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技能大赛已然成为各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交流展示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2022年,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中,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等六大类的比赛项目,成为各国参赛选手加深职业技能交流的舞台。由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俄方技能组主办的“2022金砖国家及亚太地区专业教师远程国际赛”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马来西亚、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选手参与远程线上技能大赛。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的举办与肯尼亚2030年工业化远景目标相契合,推动非洲工业化的发展与技能国际交流。欧洲成功举办第六届欧洲职业技能周,以实现欧洲绿色协议碳中和的技能措施为主题,为各国人才提供专业技能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9、推进职业教育培训的终身化发展

为提高和巩固劳动者的职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创造终身学习的环境变得尤为重要,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支持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例如,日本职业教育促进合作研讨会提到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劳动者必须从雇佣者的角度进行职业规划并加强终身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发布新政策简报《将高等教育机构转变为终身学习机构》,提出国家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支持终身学习制度化,赋能全民终身学习。

10、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

随着全球职业教育合作的逐步加深,中国在职业教育合作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围绕“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的主题进行广泛探讨,结合123个国家(地区)代表意见,形成《天津倡议》。同年,由教育部主办的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大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并宣布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共建友好家园 共创多彩未来”为主题在贵安新区开幕,共同规划和制定面向2030年的教育发展合作愿景。此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深入探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热点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还牵头开展“工业4.0背景下泰国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提升现状”系列访谈活动,总结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变化,探索符合澜湄地区各国劳动力技能提升合作新模式、新路径。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3   苑大勇 李淑静/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京举行

2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四大平行论坛之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转型与重塑: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为主题,聚焦职业教育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等问题展开。国内外10余位专家学者“现场+云端”,分享世界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共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大计。

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为论坛致辞。她指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与行业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数字化势必为职业教育带来全方位、系统性的变革,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多元的同时,促使职业教育评价模式更加科学、治理体系要加更智能。她倡议,世界各国秉持互惠互利理念,深化互学互鉴与合作,携手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互联互通格局,共同推动国际职业教育数字化迈上新台阶。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作了论坛总结发言。他用“三个强”概括了本次论坛特点,即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人员广泛、代表性强,形式灵活、创新性强。他认为,本次论坛在深刻认识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跨国别跨区域开展教育数字化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教育数字化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积极意义等方面形成的共识,必将有力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开拓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

陈子季司长就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行了深入解读和介绍。他指出,自2022年以来,职业教育战线坚持内容为王、应用为要、育人为本,聚焦资源、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重点任务,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坚持内容为王持续丰富资源、应用为要拓展服务功能、育人为本赋能高质量发展,建成了一个更立体、更丰富、更智能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本质是重构职业教育生态、关键是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策略是成熟先上分步实施。下一步,国家将在这些建设经验成果基础上,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继续以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抓手,以更高站位、更远谋划、更实举措,从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充分赋能、有效公共服务、扩大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要进一步增加数字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拓展应用模块、丰富应用场景,建立标准体系、深化数据联通,强化安全保障、持续推进建设。他希望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原则,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助力发展中国家教育、科技、文化事业进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最后,林宇副司长作了总结。他表示,论坛的召开,标志着职业教育数字化国际合作已全面启动!他号召,秉持互惠互利理念、构建互联互通格局、深化互学互鉴合作,探索职业教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

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2023.2.15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新生态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为将来。

2月14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上,气氛热烈。如何认识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如何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来自中外各国的官员、学校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呈现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变革的新观察、新思考和新实践。

迎来撬动整体性变革的新契机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9.8%,是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在数字经济日益发挥着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加速器作用的今天,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孙善学认为,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培养高水平的数字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数字技能被广泛应用,人们对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的需求在激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表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是产业发展有需求、新动能发展有刚需、职业教育本身有改革动能。

在数字技能从特定部门和职业向全社会扩散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不再仅仅指向职业教育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多和更大的目标被投注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之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指出,“高质量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不仅是推进职业教育本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推进成果应用的新实践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我国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大工程。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立项建设了203个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带动省级立项建设的专业资源库达到了582个,为基于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和服务。”孙善学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慧波对于职业教育的数字建设成果深有感触。“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中,我国坚持了‘能学、辅教’的资源应用定位。有学习意愿并且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进行系统化、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教学和培训的双重目标,彰显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产业经济和人才培养的支撑性。”

探索数字化转型的新突破

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在“变”中抓住哪些“不变”?

在孙善学看来,不管未来教育改革在模式、技术甚至逻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不管教育可能出现哪些颠覆性的变革,都离不开教育资源这个基础。“职业教育正面临新一轮教育革命的筑基过程,一定要把数字化资源建设这件事情抓好。”

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质量?对此,孙善学建议,要积极探索资源库的互联网出版许可和认证,探索课程成果的认证,开发电子证书和技能微证书等,从而对资源库资源形成好的保护和推广。

“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和其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有共同之处,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比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韩锡斌提出,未来,要更加注重企业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和力量,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课程、实训实习资源、设定学习评价标准等,帮助职业教育在坚守自身特点的条件下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2.15   梁丹 程旭/

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思政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重点在体系、课程、队伍、平台上下功夫,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努力开创高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构建“大格局”思政 塑优机制增力度

思政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首在建体系。学校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度,统筹谋划思政工作。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重心,布局整合学校工作,将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个人愿望紧密结合,着力纠五唯评价之偏、求精准有效之策、务立德树人之本,推动中国味、职教味、工匠味、人情味“四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聚焦“育全面发展之人”,推进以校内“三全五育”为主体,以政行企校“协同育人”、中高职“贯通育人”为两翼的思政“大格局”,唱响“教师学生互动、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网上网下融合”的思政“大合唱”。

学校先后入选全国双高A档院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中心、课程思政教研示范中心,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连续四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推进“大课堂”建设筑优课程提效度

教书与育人本为一体,传道与授业不可分离。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重在强课堂。学校围绕学生成长所需、成才所盼,着力健全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综合素质实践课程为支撑、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思政大课堂,形成了全课程、全体教师、全教学过程的协同耦合效应。

一是瞄准重点马院建设,以打造具有职教特点、工院特色,集学做研创于一体的思政课为抓手,强化“一主两辅”思政课程体系,创新“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秦马PLUS”原创品牌,实现学校办好、马院管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的“四好”目标,获批陕西省“大思政课”建设均衡发展示范高校、思政名师工作室。

二是瞄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依托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体系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元素和思政育人功能落实在课程标准、教材体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凝练汇编《“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集》,培育30门示范课堂、建设443项课程思政项目,涌现出一批教学名师及团队。

完善“大先生”队伍培优力量拓广度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关键在教师。学校瞄准“做经师,成人师”目标,以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为突破口,面向教与学全过程、教师成长全过程,通过内培外引、团队孵化、全员练兵,打造教书育人“大先生”。

一是建强队伍转理念。落实新时代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新要求,学校严把思政队伍入口、使用和考评“三关”,让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数量上达标、质量上创优;推动马院职能、作风、方式“三转”,延伸育人阵地、创新教育实践,让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复合型、融合型的育人主力军和先锋队。

二是打破界限促融通。学校通过对接协同三项机制,构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对接,思政课、公共课、美育、体育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对接,职教专家、技能工匠、企业导师和思政队伍对接的“大师资”,以项目推动、问题导向,协同解决制约学生发展的突出问题,造就一支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工匠之师。

三是以赛促学大练兵。分类推进党务干部、辅导员、团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常态化全员大练兵,以教师主导的“立德课堂”、学生主体的“铸梦学堂”、退休教职工主讲的“校史讲堂”,提升思政队伍整体水平。目前,学校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搭建“大资源”平台创优文化升温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作为职业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神圣职责。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贵在搭平台。学校以融通课堂教育、校园浸润、家庭熏陶、社会影响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思政课堂和社会实践、课程育人与文化育人相融通的思政“大资源”平台,让思政浸润在时间上无时不有、空间上无处不在、效果上直抵人心。

一是树牢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健全“1—3—6—0”三全育人协同体系,有力助推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连续六届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均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85%扎根制造行业、75%服务陕西发展、65%在国家制造大类骨干企业就业。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161人次。24名学生入职清华大学等高校担任实训教师。

二是以理想信念铸魂、道德品质立身、文化素养固本、精艺强技筑基、创新创业健骨、劳动实践乐业,打造“六个一”文化育人集群;推行“五历”教育和“第二课堂”成绩单改革,培育出“双主体·四递进”“三走进”“四味·茶叙”“五彩祥云”“全员育心”等一批精品成果,获评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学校。

三是发挥思创中心整合创新作用,建立“薪火相传”实践育人基地群,建好陕西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创新联盟,开展职教学生读党报、师生同上一堂课等活动,打造“两微一端”网络育人阵地和E思政云平台,畅通育人的“最后一米”,让思政工作更有温度、人才培养更有厚度、立德树人更有成效,先后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展望未来,学校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4    惠朝阳/文

融合思政元素,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型创业就业模式的重要抓手。思政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实现理念融合,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学校正确认识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聚力打好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攻坚战”。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统领全局谋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化培育了“党建引领创业路”工作品牌,探索形成了“党建文化+思政教育+专业建设”“三元融合”发展新模式,使党建工作有抓手、学生培养有着力、事业发展有成效。校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顺利通过国家、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验收。

实现方法融合,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元素融合,而是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融通。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奏响创新创业教育强音。

高度重视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以各类大赛为契机,锻炼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创意思维,探索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项目化育人新模式。

突出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主题,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在省级培训班分享创业经历,充分弘扬在不断的成败得失中坚持不懈追求创业梦想的拼搏精神。

促进校企双方产教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青岩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多个校地共建共享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在大力推进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拓展校地融合共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师资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

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启迪智慧、开拓视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优秀教师的基本功,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育人能力、优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

举办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围绕创业认知、创业实践、创业创新等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环节,将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校“双创”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及整体素质,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好创新创业课程,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有效开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4    钱志芳/文

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部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点举措,对开拓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书写教育多方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意义。

新中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地位作用的历史沿革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依据宪法建立了以教育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包括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范了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央全会文件,对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继续教育事业作出宏观部署,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作出界定,并启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发展政策举措,全面普及了义务教育,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站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作出全局谋划,在继续着力巩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即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长远战略出发,要求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朝着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相互融合、协同创新、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行。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宏观部署和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多次中央全会文件和党的十九大报告进行了连续的宏观部署,从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等方面,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新要求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职业教育领域,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引导社会各界、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求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高校在不同学科不同方面争创一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乃至一体化,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继续教育领域,要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通道,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上述三类教育领域协同创新的方向上,要求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在高等教育学历教育层面,宽口径职业教育占“半壁江山”,同年还有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484.1万人,数以亿计从业人员和社会成员每年参与各种形式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其中,多数属于与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相关的培训。

开拓新时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已经迈上新的台阶。政策导向和实施要点主要聚焦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新时代我国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必由之路。对即将或已经步入职场的人员来说,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刚需,迫切需要在各类教育服务供给侧形成适应性更强、有用性更高、便捷性更好、柔性化更佳的网格模块和资源平台。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发挥着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支柱作用。

第二,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新时代协调推进教育强国和其他各项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相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导向要求,当前我国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着力点,一是要在学历教育系统内部,继续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牵引。二是要建立网格化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资历框架,推动个人学习账号、学分累计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链接。三是要同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汇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合力,共同下好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度融合乃至一体化这盘棋。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31   张力/文

融汇“科”与“教”,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与创新的重视与决心,也指明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让人才培养更精准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明确科技创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有利于为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学习资源库,有利于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在科技创新背景下,技术变迁、企业组织方式变化等都会影响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职业院校需努力将产业、行业、企业最前沿的知识和真实案例转化为学习资源,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让实训教学更真实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搭建职业教育智能应用场景,有利于营造真实的实训教学环境。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技术在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提高。鼓励学生在实训教学中主动思考和深度体验,实训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也将大幅提升。

让学生成长更具象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开发综合素质评价云平台,有利于为职业教育学生个性化成长描摹画像。对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是一大难题,关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可综合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先进科技手段,开发支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云平台,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行为采集系统、分析系统以及可视化呈现系统,创造有利于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学情分析,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

让教师发展更高效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建设虚拟教研室体系,有利于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撑。职业院校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变革背景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组建职业院校虚拟教研室这一基层教学组织,有利于将传统的教研空间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有序推进职业教育虚拟教研室建设,应做好教研活动的开发设计与各环节的组织实施,合理运用活动告示单、记录单、反馈单等辅助性的教研工具。

来源:《光明日报》 2023.2.14  石伟平、郝天聪/文

职业教育发展根基更牢固

5月1日新职业教育法施行,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以立法方式,将职业教育明确定位为类型教育,这是2022年职业教育发展最值得关注的重大进展。2022年5月1日实施的新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其实,早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一方案已经提出“类型教育”这一概念,但如何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还在摸索之中。

把职业教育建设为类型教育有三大关键,一是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二是按高质量标准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三是遵循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建设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推进产教融合,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

今年,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职业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本科生的法律地位。职业院校学生拥有和普通院校学生平等的求学、就业与发展机会。这无疑有利于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

以类型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问题。明确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将推动各地落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的主体责任,打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攻坚战。真正落实职普地位“同等重要”,为办好类型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撑。

办好职业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职校要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加快职业教育和“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要以类型教育定位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12.28  熊丙奇/

谱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情况

12月21日,职业教育翻开新篇章。这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直击痛点难点,明确工作重心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的发言掷地有声。

职业教育政策愈来愈明确有力、高屋建瓴,从顶层设计上彰显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如今,《意见》重点关注“如何看职业教育”“如何干职业教育”和“谁来干职业教育”,直击改革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判断,极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意见》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要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这对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视,消解职普分流带来的教育焦虑有重大作用。”陈子季说。

下一步,如何优化职教人才的培养模式?对此,教育部将持续推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服务场域由“区域”转向“全局”,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

 办好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方面。天津市教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荆洪阳表示,要坚持以用立业,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

 “一体、两翼、五重点”助力职业教育改革

《意见》提出一系列深化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总体概括为“一体、两翼、五重点”。省域、市域和学校共同形成改革合力。

 “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是改革的基座。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以点上的改革突破带动面上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优化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

 “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改革的载体。一方面,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

“五重点”,即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设计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和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五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职业教育专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结构,我国职业教育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狠抓“点、线、面”落实,深入推进改革

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增强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共识、攻坚合力。那么,要如何建立以部省协同推进机制为核心,央地互动、区域联动、政行企校协同的改革新机制?

对此,《意见》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从完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教育部将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狠抓落实。

首先是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

其次是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前面提到的“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再其次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机制上注重考核,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组织上注重创新,支持地方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整合相关职能,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集聚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经营管理者等,成立专门组织,承担政策咨询、标准研制、项目论证等工作。在制度上注重激励,比如,企业举办的非营利性职业学校,可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生均经费等相关经费标准和支持政策给予适当补助,等等。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硬件条件是基础,资金投入是保障。”欧晓理表示,在中央预算内投资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集中支持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12.28  记者 张欣 见习记者 程旭



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通道(政策解读)

改革重心转向产教融合,让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在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大改革。“重点解决三个问题:发展理念的问题,即如何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问题,即如何干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的问题,谁来干职业教育。”

破除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

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由“分类”转向“协同”,更加注重统筹“三教”协同创新。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急需专业领域,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制定省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启动高水平实践中心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分类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

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考试招生制度 “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持续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动教随产出、产教同行,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

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

点上突破,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示范,打造样板。

线上提升,围绕办学能力的关键条线,推出一批关键政策和重点项目。一方面,围绕上述“五项重点工作”,分别推出专项工程计划,推出一批引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国家级项目,树立标杆、打造品牌。另一方面,针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地方“不敢碰”“不好讲”的难点,在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来源:《人民日报》 2023.2.5   金正波 /文

 

职业教育须建立自己的“先导区”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要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共生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导区”。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情特色和本质要求,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民族全面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着力点,瞄准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的高质量目标,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协同创新,与各类产业要素和创新要素互动融合。

实践证明,开发区的先行先试,由点及面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开发区与职业院校“区校一体化”发展,一定能够实现产教融合的倍增效应。

目前,全国1518所高职院校中,有270余所办在开发区,他们具有产教融合的先天优势。创建与各级各类开发区相匹配、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开发区,有利于依据岗位能力开发课程体系、依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我们相信,当开发区职业教育能够成为服务产业领头雁、专业建设中试区和优质资源集散地时,职业教育就拥有了自己的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3  马树超/文

 

为中国职教现代化贡献高职力量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力。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拓展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格局、高度和未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职教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力

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能力;以服务人民共同富裕为要义,提升职业教育公益普惠性;以绿色技能开发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职业教育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使其紧盯产业链条、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通过专业体系结构优化调整、专业定位转型升级等,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动力源”。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通过不断提质培优,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逐步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年收入显著高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逐渐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助推职业教育服务人民共同富裕能力的提升,帮助广大青年通过一技之长实现更加充分、更加体面、更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者”。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专业改造、课程开发、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全要素和全过程,使技术技能人才普遍具有绿色环保理念意识和能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中国职教现代化亟待高职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引领性地位,要通过提供系统经验和典型样板,以及横向融通普通教育、纵向贯通中职教育,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与步伐。

坚持党的领导为要,突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构建类型教育新范式。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持共同富裕为根,突出东西合作、校地合作,形成内涵发展新方案。高职院校要立足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探索和深化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以及中西部交流,以高水平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均衡和共同富裕。

坚持立德树人为本,突出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赋予教育战线的使命担当,高职院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能够担当中国式现代化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产教融合为先,突出赋能产业、服务行业,凝聚校企合作新经验。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教人才培养过程始终,是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主线。。

坚持对外开放为重,突出海外办学、多元交流,探索国际合作新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是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舞台的现代化。高职院校要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扎根合作国真实的职业教育发展土壤,以需求为导向,以标准为引领,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师资培育、技能培训等工作,形成“政—校—企”协同出海的职教海外办学新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7   王振洪/文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四个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起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要把党的建设优势转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势,推动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深度融合,与打造一流、创建“双高”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发展要素保障,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铸魂育人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正确认识和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各环节,推动构建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强化职业教育办学形态改革创新,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把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发展机制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着力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整通道,构建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引导和吸收企业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融入办学,特别是在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共建区域性职业培训机构、建设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发挥优势、履行职责。要探索“学校+园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学校的专业、人才和园区的政策、资金、土地等综合优势,把专业学院建在工业园区,推动“园中驻”“园中教”“园中训”“园中留”,打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形态。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设,加快职教师资培养由本科向硕博层次高移,构建和强化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坚定从事职教意愿,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推进“送教入企”“引‘匠’入校”,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及全过程考核机制,鼓励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要依托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加强以政校企联动共建的新型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性职教师资发展联盟组织,形成高等学校、政府部门、行业组织、职教系统等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机制,推进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质增效。要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坚持“破五唯”,建立“双师双能”素养导向的考评机制,将“双师双能”素质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的刚性要求,把体现应用能力的要素纳入学校奖教体系。

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要坚持需求导向,深耕地方土壤,围绕区域产业链建专业,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所需的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加快发展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社会急需专业,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匹配度。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院校治理结构,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统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5   廖深基/文

 

以高质量职业教育为学生人生增值

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但为何有些民众对于新设立的专科高职院校提不起兴趣,反而期盼“多设两所好大学”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民众对于高质量教育的强烈呼唤,对于上好大学的热切向往。

尽管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旧面临挑战。部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还存在实践深度不够、实习实训缺乏等问题。在社会文化和制度层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受到的压力较大,在招聘过程中常常遭遇学历歧视。诸多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制度上的创新和全社会的支持,也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不断努力。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这是造成当前社会偏见的重要因素。面对人民群众对好大学的期待,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让职业院校学生真正感到教育增值,增强获得感、认可度,才能真正提高职业院校的适应性和吸引力。

一方面要狠练内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入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新型数字技术,构建基于真实岗位情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实训室,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各地经济运行逐渐恢复正常,职业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与行业企业紧密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另一方面要优化环境,重塑职业教育的定位,加快推进职普融通。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职业教育被作为一种“重谋业”的就业教育,强化了工具属性,但某种程度上也淡化了职业教育育人育才的价值属性。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既相互协调,又相互融通。职业院校应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构建贯通式培养体系,为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提供多次选择与多样化成才的机会,既可以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又可以满足学生继续读本科和研究生的发展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2.9   阙明坤/文

 

 

为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赋能

                            ——江苏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仅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教育使命,也是增强人民综合素质水平、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助推人生出彩和生活精彩的教育实践。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不仅是江苏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落地行动,也是江苏打造“职业教育强省”、助力“技能中国行动”的担当实践。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网络构建 让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有完备的体系保障

江苏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全口径”覆盖每一个人生涯发展、学习文化与提升职业能力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的终身教育体系。

毋庸讳言,现有的教育体系还不是教育人群“全口径”覆盖与纳入的体系,其短板和缺口主要有:一是学前教育前端的0—3岁需要托育服务的儿童,尚未纳入财政经费保障。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后的首次教育分流,还有少部分学生未能升入普高与职校,直接流向社会。三是高中后分流到社会的少数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缺失。四是江苏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人数众多的产业工人,在职学历与技能双提升还缺少有力的教育支撑,职工教育亟需各级各类学校与培训机构的参与支持。五是企事业退休人员的老年教育。江苏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的21.84%,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六位。

应对现有教育体系的短板和缺口,是此次国家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江苏行动的着力与发力点。未来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省、市、县(区)“三级统筹”的协调发展体系。深化改革职普融通,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体系的枢纽衔接点在市,各地级市要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管理,重点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高职高专的办学规模进行统筹调控。

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 让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有适合的制度支持

助力江苏人民“人人能学、个个可学”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人与多元教育资源有效匹配的制度,并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各类教育资源的做大做优。

推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发展,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动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来破解职普两种教育类型难以融通和基础教育职业性课程难以落实的现实障碍。

进一步丰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学历型与非学历型等多种职业教育形态和多元供给,以满足新增和现有劳动力职业准备与能力提升的需要。

在全国率先建立按专业类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的职校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引导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满足进入不同层级职业教育学段人才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全面实施“招生即招工”与“招工即招生”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为就业、兴业、创业提质赋能,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愿景在江苏大地上实现、在江苏人心中圆梦。

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建设 让每个人的生涯发展有优质的教育服务

新时代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仅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而且已蹚入改革的“深水区”,更是进入了质量提升的“爬坡段”。

一是立足江苏、兼顾周边、放眼全国,统筹谋划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将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放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来谋划,不断提升服务力与贡献度。推动职业教育国内国际合作,打造全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校企深度合作的标杆、职教创新改革的窗口。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携手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省级统领、区域实践、学校创建,整体推动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标达成。通过高职的“双高计划”和中职的“双优建设”,强化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责任,实现江苏职业教育高质量在“学校”层面的固基培优和“区域”层面的均衡提质。

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力开展具有职业教育特质的江苏实践。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生产领域的跨界对话,定期发布江苏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将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机制,指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全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切实解决学校职业教育难以独立承担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企业难以独立承担高质量职业培训的实践困境。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企业员工等开展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推动制度创新,开展职教混合所有制试点项目,激发职业院校活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0   方健华 徐健/文

 

如何激发高职生学习内生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步入社会的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而持续学习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是分不开的。高职学生是未来企业的主力军,是“创造大国”和“中国智造”的建设者。

目前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消极的现象,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等,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消极影响,长此以往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高职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多方协同努力。

教师要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内在动力。

首先,高职学生只有意识到学习习惯在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价值,才能从内心认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习习惯是促使学生按计划、讲效率、动脑筋的一个自主行为,学习习惯与学习目的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就是自学的习惯。高职学生在自学的实践中,如果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潜能,提升自学能力和自我内驱力,便可由从教师领路逐渐过渡为独立行走,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高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人生目标处于相对上升期,学习习惯的培养涉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学校家庭等共同引导和推动。

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内化于心。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再聚焦于传统式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为了使高职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和吸收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进行量化展示,以直观的数据增强说服力,使学生认识到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养。很多高职生缺少对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一方面,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知晓学生心理、思想;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快确立发展方向,从自身专业入手,给学生普及专业未来的发展可能性。要让学生知道人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从自身出发,逐渐积累和学习,当自身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未来的道路就会逐渐清晰。教师应该不断向学生传播积极的学习理念并以身示范,让他们在求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划,并付诸行动。

学校要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及定位。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定位,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标准,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努力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和产业行业岗位相适应、相衔接,力促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从外部给予政策支撑,更应从高职院校内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要加强内涵建设,把学校的重心放在提升办学质量上,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各个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的技术和工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在部分实训技能的考核上,高职院校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注重考查学生技能的运用能力。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积极推行跟岗和顶岗等实习方式。学校要与企业同样重视毕业生的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打破传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以能力提升为首要目标进行学习,尤其是要在学习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只有率先作出政策性方向性的改变,高职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才会增加,优秀高职学生才会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显性特征,也是提升高职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但当前“双师型”队伍建设中仍存在教师缺乏企业学习、实践经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实训要求难以落实,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聘用数量较少等问题。针对“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认定流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针对教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多利益主体参与的教师评价模式。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试行标准,并对各地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此次国家认定标准的实施以及相应形成全国性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对于健全职业教育教师标准体系、加快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结构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其次是教育性、职业性、专业性三个方面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这是建立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标准的学理依据,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个体开展培养培训、评价考核、专业发展等的分析框架和行动指南。“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是高职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内在动力的触媒。

政府要积极营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帮助高职学生对职业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积极认可。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大力推进企业、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改善高职毕业生的福利保障。最后,要加快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和学位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加快建立以“文化素养+职业技能”为考核内容的职教高考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单独开展招生试点工作,给高职院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并可以直接选拔和招收部分优秀的学生继续深造。二是教育相关部门要对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位进行分门别类、明晰层次关系并完善学位授予的资格认证工作,进一步摸索建立职业本科大学的硕士学位制度。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2.12.29  孙冰红 严娜娜/文

 

“职业导师”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优秀校友等参与就业育人

“化学基础这门课,必须扎扎实实学透,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一个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前不久,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导师陈琛在“2023届毕业生求职就业指导”主题班会上与学生坦诚交流。作为徐州工业职技院毕业生,自2008年进入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以来,陈琛一步一个脚印,逐步从班组长成长为公司高管,他的经历让在场学生颇受震动。

为推进就业育人工作,徐州工业职技院从2018年试点职业导师制,截至目前已先后聘请100名职业导师,包括优质就业基地技术和管理人员、优秀校友、地方人社部门就业管理人员等,以“促成长、保就业、助发展”为理念,共同做好大学生就业引导,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就业育人目标,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张云翔是该校2021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从小就对理科不感兴趣的他却被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录取。刚入校那年,他的学习热情不高。在一次进班交流时,陈琛了解到张云翔的情况,随后便安排该班学生前往中能公司参观交流。在了解园区情况的过程中,张云翔逐渐意识到专业学习对未来就业很重要。与此同时,陈琛还与专任教师一起帮助他提升专业学习的热情。

看到张云翔在毕业季还没有明确的求职方向,陈琛便开设就业指导课,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予以指导。在陈琛的指导下,张云翔最终成功应聘到中能公司。一年多来,张云翔已升任该公司生产调度管理员。

作为职业导师,陈琛帮助了很多像张云翔这样在学习与就业方面存在疑惑的学生,通过讲座、座谈会、一对一指导等形式,累计为该校应用化工技术、安全技术等专业300余名学生提供就业帮扶和专业指导。同时,陈琛协助打造稳定的校企合作平台,累计为企业招引200多名优秀毕业生。

“在推进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方面,职业导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徐州工业职技院学工处处长阮浩介绍,职业导师们根据学生特点及发展愿望,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寻求最佳职业发展方向,并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机会和就业岗位。

“我们在全校推行职业导师制,职业导师积极参与学校育人工作,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助力学生就业成才。近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一直稳定在98%以上。”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红表示。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4   李大林/文

 

“公益讲堂”助职校教师上出彩“金课”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帮助职业院校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能力,指导教师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河南省职成教育服务中心适时为各校自愿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举办了此次系列“河南职教教师公益讲堂”活动,并为学员量身定制了具有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培养方案。

自2019年年底开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规律,广泛开展的线上教学活动既对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互联网+职教师资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秉承着服务河南职教事业发展、提升河南职教教师能力的使命,河南省职成教育服务中心适时推出了纯公益性的“河南职教教师公益讲堂”。在河南省教育厅的领导和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指导下,通过遴选组织职业教育教学专家、教学名师以及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企业单位的技能骨干成立了高水平的专家顾问团队,为所有职业院校教师免费授课交流。在培训内容上,涵盖了从职教体系建设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职业教育领域各类重点、热点专题,实现了讲座内容的多层次和广覆盖。在课程遴选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引领与示范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主题,合理安排日程,使优质培训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截至2022年12月底,“公益讲堂”已直播各类讲座百余场,上线录播课程80余个,共有36万余名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任课教师、特聘兼职教师通过活动进行了十几万学时的学习,获得了参训教师的广泛好评。“疫情是暂时的,但学习无止境。‘河南职教教师公益讲堂’虽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但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停止。”河南省职成教育服务中心负责人白冰表示,中心将坚持做好“公益讲堂”及其他各项服务工作,助力每名教师都能上出出彩“金课”,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7   李丹/文

 

“红心师匠”助力职教培育“大国红匠”

走进新的时代,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财经高职校”)紧紧把握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通过“红匠思政”党建品牌强化价值引领,构建多方协同“大思政”体系,努力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党建引领构建红色育人体系

学校的党建工作应是思政工作的魂之所系,学校将“党建育人、价值引领”纳入大党建体系。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学校提高育人工作站位、强化系统思维、做深主线意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育人总要求,把学校育人目标定为培养高思想觉悟爱国者、高品质社会服务践行者、高品位创新文化塑造者、高层次新技术创造者“四高”人才,以凸显时代新人责任担当的特征属性。

红色党组打造“先锋师匠”队伍

学校着力培育一批优秀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领头雁”带头学习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课题,从而带动党员和更多教师在课堂中挖掘思政元素,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学校“领鹰”党员名师工作室带头人全面创新课程思政工作,通过师资、教材、教法和机制攻坚,使思政课有内涵、能“解渴”,使专业课有温度、能“解惑”,不断增强师生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

校企协同共育红色“大国工匠”

学校党委借助深化校企合作的机遇,与7家企业进行党建共建,探索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一方面侧重工匠精神,通过 “劳模报告会”“大师面对面”“校友思政课”等形式,让学生直面企业老总、技能大师、优秀毕业生,为他们树立职场榜样、提供奋斗动力,引导他们提升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侧重创新创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宣传就业创业、制造业振兴、现代服务业变革等,引导学生把自身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学校还通过西部支教、职教帮扶和乡村振兴、职教服务培育工匠。学校党委对口支援新疆伊犁丝路职业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技能大赛等11个方面开展合作共建,选派优秀党员教师积极投身幼教专业和旅游专业的一线教学工作,通过职教帮扶助力西部“大国工匠”培养;学校党委还坚持在六合区茉莉花村开展精准扶贫活动,不仅送去慰问物品和慰问金,更协助茉莉花村建设“南京财经高职校早教服务站”,利用师生技能特长建立服务站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激励师生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中不断追求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1.18   崔琪 郑榕/文

 

打开校门高校师生要做好准备

继北大、清华宣布恢复校友入校权限之后,近日全国又有多所高校宣布,结合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校园实际,开放校友出入校权限。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也明确因需入校的家长和其他校外人员,也可以经审批后入校。

新学期开学在即,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留意到这些信息、读懂信息背后的含义,进而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变化,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和思想准备,是未来一个阶段把握形势变化、持续发展进步的关键。

要克服惰性,在常态化线下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教学相长。过去三年,有相当一批高校经历了校园封闭管理、准封闭管理和相应的长时期线上教学。客观来说,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有其值得称道和总结经验之处。但师生之间长期缺乏线下面对面的有效沟通交流,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滋生和助长双方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惰性。比如,线上考试相较于线下考试、录播授课相较于现场问答,在公平、效率等多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容易形成某种不正确的、秘而不宣的“下有对策”。在新学期,教师需要从业已熟悉的线上环境重归于真实的课堂场景、重拾自己借以站稳讲台的教学技艺,学生也必须尽快适应奔波于多个校区、没有视频回看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线下学习和规律作息。

要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调查与实践探索中去充实人生。在过去三年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实施了严格的校门管理,客观上也对校内外的人员往来和交流设置了一些门槛。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校门打开之后,还须经常提醒自己,跳出过去几年受客观条件限制而逐渐习惯了的学习和研究模式,走出校门,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社区基层中去实践、去学习。学者之间的互访和研讨,不同学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同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联络互动,也应当尽快恢复起来。充分的朋辈交往、学术交流,也有助于化解特殊时期累积而成的“焦虑”“社恐”等消极情绪。

要打破藩篱,在大学与社会间的紧密融合中创造更大价值。实际上,打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区隔,促进大学校区、居民社区、企业和科创园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前些年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和著名高校自觉推进的政策导向。随着特殊时期的过去,大学的对外合作交流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大学要完整地践行其五大功能,就必须广泛开展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交流,充分激活校友资源,深入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寻找和扩大学生就业市场空间,服务于不断升级的社会发展要求。敞开校门办大学,就是要在开展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2.2   曹东勃/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3年第1刊 总第132期

(2023年2月24日出版)

spacer.gif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杭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