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2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2-10-24 浏览:

目     录

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克服线上教学的三重困境... 2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4个常态化. 4

企业微信的大学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平台设计... 7

引起大学生生存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9

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及教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疫情改变大学生就业心态... 14

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线上模式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 15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 17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21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原因... 2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精准就业服务的三个方面


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克服线上教学的三重困境

(一)线上教学的三重困境

1.网络困境。进行线上教学,师生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构建特定教学环境,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学生与教师群体因主客观原因无法保证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其一,有些地区没有网络信号抑或是网络信号不稳定,都会给线上教学带来阻力。其二,个体的学习或教学环境也会影响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的质量。如果学生、教师在进行线上学习期间,周围一片嘈杂,其线上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2.师资困境。教师首先要掌握线上直播平台的操作方法,线上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再开始课堂内容的讲授与讲解。很多教师并未采用多样化、智能化的线上教学工具,而仅仅只是将线下授课的内容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呈现在线上教学中。对于老教师而言,难度更大,接受起来更加困难,即使课前做好了相应的教学准备工作,可依然免不了在线上教学期间出现一些问题,甚至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

3.学生困境。在线上教学期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线上教学的参与中,学习兴趣下降,自主学习网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中就某一问题提问学生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将书本的内容再次复述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不做回答,事后将原因归为网络故障。

(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线上教学过程

1.营造师生特定线上教学环境

利用人工智能回放功能,解决学生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加上人工智能客服的基础讲解功能,将已经结束的线上教学内容转播给学生,使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跟上教学进度,不会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耽误学习。

学校、教师、家长、教育专家等各种角色都更加容易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当中,也可以随时掌握督促学生的学习,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多维的学习空间。家长可以适时参与到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家校共育;学校领导可以对教师的线上教学进行质量监测,教育专家通过相关线上教学视频的录播,对授课教师就教学过程提出合理化的教学改进意见,实现高质量的线上教学。

2.简化智能操作平台,提高教师授课熟练度

老教师是人工智能系统在更新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到的群体。将线上平台等智能体验操作设置简洁,功能全面,易于操作,提高老教师线上授课的熟练度。

3.定制个性学习方案,提升线上教学的吸引力

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教学,教师与学生依然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强、思想性强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的“云视频、云游戏、云交流”等功能,营造线上教学的积极氛围,吸引学生好奇心,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准确记录学生在线学习期间的表现,利用数据分析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学习专注度、学习态度等内容。结合个性化答疑、拍照搜题、大数据学习、自适应题库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线上教学,将不会局限在某一人生阶段,终身教育和学习将成为主流。一个共同学习平台,由年龄、背景、学科存在差异的受教育者共同组成,形成一个包含不同专业、课程、学科、师资等在内的丰富资源库,学习可不论时间和地点,突破教育的时间和地点限制。

摘自《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 年第9 期  赵开秀,王富平/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4个“常态化”

1. 坚持采用“线上+ 线下”智慧化课堂,“双线教学”常态化

高职院校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高职学生自制力不够、课上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课上学习效率低等特点,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心,使每节课都成为教师精心“导演”的一次“智慧化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遵循“少讲精讲”原则,利用有限的面对面的授课机会,将碎片化知识高度整合,攻克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利用实操训练,及时在课堂解决学生知识短板。课后完成线上实习报告,复习重难点,完成知识拓展外延。

“两线”一起抓,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确保后疫情时代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为课程资源建设打一场“持久战”,推进共享精品课建设的“常态化”

疫情发生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迅速做出反应,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组织好职业院校在线教学活动的通知》,积极推动疫情防控期间资源库的免费开放,及时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国家、省、校三级互补的优质资源,其中包括国家级资源库203 个,切实保障了专业优质资源跨地区免费共享。

此阶段开放的优质资源库,为教师建设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是史无前例的良好时机。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共同教研,参考品鉴优质课堂资源,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网络课程资源,做到“一课程一资源”,为建设共享精品课程打一场“持久战”。

后疫情时代,要避免在线课程资源浪费,出现“只建不用”窘况。要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改革、完善、优化资源库,推进共享精品课“常态化”建设,努力将每一门课都打造成应对各种状况的、多功能、面向更广泛群体的开放课程。

3. 建立教师信息化高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工作“常态化”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学校应定期邀请教师分享网络授课的经验,互相学习、交流信息化教学心得;学校统一教学平台,防止各大平台交互使用,分散教师精力;对个别开展线上教学确实有困难的老教师,一对一提供帮助。

教师自觉利用网络、培训、观摩等各种渠道,主动提升个人应对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4. 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更新学生学习观念工作“常态化”

在线授课期间,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线上学习的习惯,掌握了线上学习的必要操作技巧。懂得学习形式不应局限于实体课堂,更多的是线上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应该是走向社会后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过程。

摘自《中国设备工程 》 2022.08(上) 侯娅品/文

企业微信的大学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平台设计

 “企业微信的大学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的设计基于目前多数学校都在使用的应用——企业微信,结合历次小规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设计的平台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并实现信息共享。

1. 通知发布与查阅

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各级管理部门和教学团队等组织可以发布通知、上传附件,选择接收用户、通知是否公开。发布者需要选择通知类别,以便数据储存和后续查阅修改。对于比较紧急的通知,发布者可以查看未确认接收名单并提醒用户进行阅读并确认接收。

所有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按类别查看已公开的通知。在新的通知发布时,用户会收到平台提醒,并确认收到部分特殊通知。所有通知均会保存一定时间,如果有特殊情况发布者可以申请延长保存时间。

2. 团队管理

平台管理员可以借助企业微信自带功能进行设定,根据用户信息自动将用户分组,建立固定团队;用户也可以自由建立团队,以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自由建立团队时,被邀请者同意后才会进入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交流群,领导者需要编辑团队信息,方便用户查阅。

3. 统计信息活动

用户可以在统计信息子平台发起统计活动,并选择统计对象。发起者需要选择活动是“必须提交”类还是“自由提交”类,并选择子类别,如 “核酸检测”等。管理员会对活动进行审核,确定最终的类别。对于“必须提交”的统计活动,活动发起者除了可以查看信息提交情况并关联相关通知之外,还可以提醒未提交人员尽快提交;“自由提交”类的活动没有提醒功能。

用户参与统计活动时需进行实名认证。用户可以直接从提醒界面或通知界面进入统计界面,也可以在平台上按子类别查找自己想参与的活动。

4. 工作任务发布与完成

用户若想发布工作任务,需要申请权限,特殊用户会自动获得权限。发布者在确认发布任务前可以自由修改内容。发布任务后,发布者可以查看任务完成情况,督促进度较慢的成员,查看已提交的成果;对于周期性任务,发布者可以设定周期性的自动提醒。

每位用户都可以在工作台查看任务信息,提交任务成果,管理自己的工作日志。

5. 后台管理

平台管理员能够给予用户在不同子平台的权限,对发布的通知等进行审核处理,并管理好平台已有资源,对平台进行周期性维护,确保平台的正常运转。

摘自《价值工程》2022年20期  赵昱皓、郑泽邦、王姿懿/文

战“疫”引起大学生生存与行为模式的变化

1.对偶像的崇拜及效仿的变化。

这次疫情,让大学生深入思考谁是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谁是新时代的英雄和中华民族的脊梁。调查中发现,疫情前大学生的崇拜对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榜样人物和领袖人物分别以57.06%和50.21%居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前两位,除此之外,专家学者(42.09%),娱乐明星(37.79% )、体育明星(18.99% )、商业名人(17.71%)、网络红人(6.47%)等也都是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对象。对比疫情后,我们发现,大学生淡化了对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的追捧, 支持比重分别下降15.31%和4.96%,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更多转移到了专家学者、榜样人物和领袖人物的身上, 支持率分别上升30.09% 、18.61%和16.96%。大学生崇拜及关注对象发生转变,大学生中敬畏生命、尊崇科学的氛围更加浓厚。

2. 活动场域方面发生的转变

2020 年初,全国人民开启居家隔离模式。居家隔离使大学生活动场域发生改变,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与外界联系沟通的主要桥梁, 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呈现整体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疫情发生前,上网时间为3 小时以下的大学生占22.91%,上网时间为3~5 小时的占49.46%,6 小时以上占27.63%。疫情发生后,日均上网3 小时以下的大学生锐减到4.25%,相反,日均上网6 小时及以上的人数,猛增到77.98%,其中上网8 小时及以上的人数猛增5 倍,上升到疫情后的40.95%。

疫情前,在上网时间占比最高的3~5 个小时内,学生主要进行网络聊天、看电影或者追剧、刷微信微博等。疫情期间,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在线教育平台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超过6 个小时的上网时间,学生主要进行在线学习、看新闻、网络聊天等, 其中在线学习占比超过82.38%,大学生网络活动的内容发生了转变。

3.人际关系方面发生的转变

在这次疫情中,大学生与家人关系由成绩中心论转移到了更多投入到情感、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交流,家庭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谐。调查中,有41.38%的大学生认为与家人的关系更为亲密了,有51.16%的大学生认为与家人的关系和原来一样。在认为与家人关系变得更为亲密的大学生中,有77.85%的人认为是在与家人一起做家务、聊天等互动中,实现的关系转变,家庭关系的改善为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的机遇。

4. 行为动机方面发生的转变

30.94%的大学生内心具有志愿服务意愿或者受周围环境影响参加了志愿服务,同时有61.88%的大学生具有参加志愿服务的愿望,但由于不知如何参加而未能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

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 在自觉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更是积极主动做好家人的工作,使家人做到不外出、不聚会、勤洗手、戴口罩、不传谣、不信谣等,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摘自《未来与发展》 2022年第7 期 张晓玉 /文

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及教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突发的疫情又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就业创业课程教育模式与方法,为原本现状不容乐观就业创业课程的建设增加了众多不确定因素。

后疫情时代就业创业教学工作开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众所周知疫情已经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首当其冲是就业市场的紧缩,很多企业受到疫情的重创,减少甚至停止部分岗位的招聘,部分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例如: 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行业想要摆脱疫情所带来的生存困境更是难之又难。疫情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较深的触动和影响,让学生重新审视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而创业本身具有的偶然性和不可控性等因素都阻碍了后疫情时代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就业创业授课教师出现本领恐慌以及就业创业实践技能缺乏

尤其是创业教育方面,承担创业课程和创业指导的部分教师仅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其本身未拥有创业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师本领恐慌问题以及应对危机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的缺乏以及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就业创业课程的发展。

传统就业创业课程设置合理性及实用性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合设成一门课程,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合设成一门课程,简单的分类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高校毕业生日益增长且不断变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需求,尤其是后疫情时期就业创业工作展现出的新形势。课程中的求职创业技巧以及经验并不能解决学生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用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传统就业创业课程上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后疫情时代

疫情突发以后,各高校为应对“停课不停学”号召短时间内将全部课程教学都搬到了线上,通过不同需求的软件进行实现,仓促地将网络课程上线,如何权衡线上和线下教育,也将是就业创业课程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就业创业课程教材更新滞缓且与疫情后就业现状不匹配

当前就业创业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性没有摆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教材的利用程度不足,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其次,普通高校开展就业创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工具除了课程教材,严重缺乏其他辅助性教学材料和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再者,教材更新周期远不及就业创业大环境、政策制度等变化。

后疫情时代中,新的规则正在被逐步建立。于就业创业教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充分研究后疫情时代就业创业课程教育的特性、师资、学生、教材、教案等,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守住就业创业教育阵地,培养后疫情时代符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助力社会经济新发展。

摘自《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 年第11 期 赵泽人,何锋,王佳俊/文

疫情改变大学生“就业”心态

对“就业”相关问题存在显著差异,专、本科生认为疫情对就业影响较大,而研究生与博士生则认为可持理性对待心态。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来说更多选择考研和“专升本”;而对博士生和近半数研究生来说,面对就业受阻情境,则更倾向于选择降低自己的期待。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更倾向于将医疗卫生教育作为自己的未来就业方向,对于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文化传媒或娱乐行业。

除近半数大四学生认为自己会因疫情而改变就业目标外,其余年级的学生均选择继续坚定自己的就业目标。

疫情严防严控时期,大学生在发布舆情评论使用最多的词汇分别是疫情、开学、打卡、健康、封闭管理、流调。分析这一特殊时期大学生的相关数据,为高校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摘自《高教学刊高教学刊》2022年21期  金浏河,施健/文

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线上模式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

对高校教师开展岗前培训,是为了让新入职的教师通过接受有针对性的培训,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达到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教学水平。

一、应用现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师岗前培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多数省份都实行岗前培训线上模式。

笔者有幸参加了2021年的教师岗前线上培训,通过网络在线听课,学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经过十几天的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笔者完成了本次岗前培训线上学习任务。有了线上和线下培训的经历后,下面笔者对这两种培训模式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出一些线上培训的优缺点。线上培训的优点总结如下。①将群集培训改为分散培训,提高了防疫的安全性。②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各地学员实现了在本地听课,节约了大量的授课场地成本、住宿成本和差旅成本等。③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培训自由度。此外,线上培训具备回放功能,能有效弥补部分学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参加直播培训的缺陷;同时,回放功能也能促使学员对直播没有听懂的部分进行重复学习,进而提高理解和接受程度。

线上培训的缺点总结如下。①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不能通过线上直播系统进行互动,教师不能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回答学员的疑问。②直播培训受网络质量的限制。③学员自由化程度高,随意性大,监管难度大。概言之,在一定程度上,线上培训可弥补线下培训的不足,但线下培训也有其必要性。

二、改进措施

(一)增强线上远程互动,提高学员主动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平台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多种形式的答疑方式,有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大数据平台,加强学员学习数据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并组织优秀教师为学员开展辅导答疑服务;培训学员通过网络平台、小程序、APP 及微信群、电话、视频等多种沟通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加强学员线上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学员制定线上学习计划,使其有效利用平台学习资源,合理选择其他线上资源,科学安排课后学习时间。

(二)分层次线上培训,改革考核方式。笔者参加的教师岗前培训,学员层次结构较为复杂,有师范类的、非师范类的,有高职的、本科的,而培训的课程完全一样,缺乏针对性。对此,笔者建议分期、分层次开展培训,即培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编制相应的培训教材和选择相应的培训方法,尽可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学员,考核方式应不同,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学员可不参加考试。这样,通过分层次开展培训,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摘自《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第12期 尹应德,韩杰,蔡建军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的爆发对社会各行各业影响深刻,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愈发显著。高校毕业生也将持续面临复杂多样的就业市场形势。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疫情期间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他们的重要任务。而疫情影响的扩大,使得学生缺乏实习机会,企业工作岗位数量减少,招聘方式的改变都将增大高校毕业生学生的就业难度,学生心理压力和高校就业工作的挑战性是巨大的。

一、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面临的困境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上面临了更高的挑战,辅导员需要坚守就业工作主阵地,充分发挥在“辅”上的尽责、“导”上的尽力。

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指导主要是政策传达、当前就业状况研究、企业需求和数据分析等。辅导员需要应对的困难为下述几个方向。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权责分布不明确

许多高校没有明确规定辅导员职权范围,即对于辅导员进行的相关就业辅导工作没有制定奖惩办法,导致在指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二)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价值被忽视

高校通常安排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安排专业的教师和专家进行授课。指导中心会和企业合作,开展就业指导分析专项讲座,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我们忽视了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因为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最清楚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现实需求,对其就业指导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因此造成了指导教学资源的浪费,使得我国高校辅导员在此方面的工作潜能未能发挥出来。

(三)高校辅导员缺乏就业指导知识培训的机会

新的就业形势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但是,因为辅导员本身的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刚入职的辅导员没有相关的社会经验、职业规划、时政分析,所以职业指导的维度不宽,分析较浅薄。还有很多辅导员在引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求职技巧中不够科学合理,导致学生不能够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辅导员在高校之中置于管理工作的前沿,是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引路人。在当前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大多都处于迷茫状态,而辅导员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关注就业市场实际状况以及学生的就业意向动态。

(一)深入掌握毕业生就业意向

性格鲜明、个人意识丰富的“00后”逐渐迈入毕业生就业行列,更可能倾向于“长期观望”与“慢就业”。高校辅导员应深入了解毕业生求职意向,如求职地点、薪资、就业意向等。同时,对于工作意向不明确的毕业生,应了解他们是否有参加研究生考试、参军、留学、创业的想法,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必要时可以和学生、家长共同协商。通过密切沟通和信息交流,以确保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设计更加正确、合理。

(二)整合招聘单位资源、开展就业培训

在疫情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指导者,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与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积极了解企业实际需求。通过逐步积累招聘公司信息及相关资源,充分梳理、整合校内、校外的相关资源,助推线上双选会等方式的举办成效。

(三)解读宣讲国家政策,缓解毕业生就业焦虑

在国家大力支持毕业生就业的环境之下,辅导员工作需要我们认真研读相关政策,研究内容并解读传达至毕业生层次,以激发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使毕业生在面对招聘时有更积极的参与意识。同时,在政策解释过程中,辅导员应时刻关注毕业生的情绪状况,及时指导有负面情绪的毕业生,并充分考虑当地相关扶持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有利于引导其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四)创新招聘活动模式,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毕业季是找工作的黄金期,不少地区推出了一项新的举措,叫直播带“岗”,有点类似于直播带货,让求职者能够

和企业连麦,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直播间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员化身网络主播,把招聘管理岗位带进直播间,和第三方主持人一起来介绍一些企业的情况、岗位人员信息和薪资福利待遇水平等等,求职者则变身为“买家”,一边看直播,一边“淘岗”,通过分析弹幕留言实时交流互动,来询问不同岗位以及相关入职问题,充分认识了解之后,再决定公司是否“下单”应聘。“淘岗”直播室保证了高校毕业生在疫情下的求职安全,避免了大规模的集会。

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们参与全国性的相关技能比赛,包括“互联网+”“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等等,切实做到以赛创新、促进学习,建立优质的实践平台,使就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五)明确辅导员职责、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高校要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效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就业指导中心务必组织辅导员参加专业培训。具体培训可采取以下模式:一是通过专家指导,请专家为辅导员进行专业的系统学习;二是通过专业培训,分批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包括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指导员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三是引导辅导员竞相学习,奖励每年完成工作较好的辅导员,鼓励其他辅导员主动学习,提高所有人的积极性。

摘自《大众文艺》2022 年 淳于义龙 孙阿楠/文

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灵活用工需求增加

在大数据、互联网等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稳定职位的需求量减少。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压力增大,导致市场用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反映在就业市场上表现为企业的灵活用工需求增加。

2.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难以缓解

制造业、服务业等技术性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3.线下双向选择模式不再是主流,线上招聘、自主就业和创业增加。

4. “慢就业”增多,指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既不急于找工作也无继续深造计划,而是进行自我调整,缓慢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发展的速度趋缓,导致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应减少,一些行业遭受挑战和危机, “慢就业”成为部分高校毕业生“不得已”的选择。

摘自《就业指导》2022年第15期 袁璨/文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家庭条件好,学生不急于就业。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毕业生非公务员单位、非事业单位、非国有企业不去,考研考公人数逐年递增。长此以往考研考公似乎成为高校毕业生口中最常出现的就业途径。

二是大学生对岗位及薪资期望过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本科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常常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意味着要从事高薪、福利待遇好的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求职过程中,对于个人情况匹配度较高的岗位进行选择性忽视,错过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是应届毕业生求职主动性不强。例如:盲目报考名校,考研结束后明知与分数线相差悬殊,仍要坚持“二战”,从而错过职业探索的黄金时期。

摘自《就业与保障》2022.7 吴双/文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防疫工作常态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产生巨大变化。大学生在经历了宅家学习、超长寒假之后,返校不仅要面对因疫情延迟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校园的封闭式管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多地出现大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2020年秋季自杀人数明显多于春季自杀人数,据网络数据统计秋季复学后9~12月份,每月平均自杀11.75人。

疫情爆发前,大学生自杀高发月份为每年的5月份,主要原因在于临近毕业,论文、工作、情感问题矛盾重重。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排查机制

1. 要进行全面的心理筛查,将大一新生入学心理普查与各年级动态心理评估相结合。一方面,在大一入学初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除了传统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等,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性格调查及家庭情况调查,特别要加强对特殊家庭情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掌握,如加强对单亲、离异、留守、亲子关系不好等家庭学生的重点关注。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评估。如大一新生在经历半个学期的大学生活适应期后,学习方式从高中阶段的“看守式学习”到大学后的“主动式学习”,学业压力较大。而到了毕业年级又存在培训考证、毕业论文等学业压力,学校就可针对性进行诸如学业适应性评估、学业压力评估等调查,尽早排查出异常学生,避免其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2. 要建立“一人一档”的心理健康档案数据系统。现阶段高校普遍重视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一人一档”普遍建立。后疫情时代,各类心理问题与矛盾长期存在,高效挖掘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数据,通过有效的大数据分析,及早发现问题学生,并及时对这类群体进行心理干预。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走出心理困扰,还有利于为学校学生工作的安排提供数据支撑。

3. 要全面构建全员参与的心理问题排查网络。学校的辅导员、任课教师、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宿管员、保安、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等都应纳入排查网络中,明确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一有情况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部门。同时要加强与校外资源的合作,特别借助卫生医疗机构专业人员提高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识别率,以便迅速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管理机制

1.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科普了方面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职业生涯、压力、挫折、网络游戏等专题心理学课程。

2. 要营造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紧扣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开展有时效性、时代性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团体活动、电影赏析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加多样的渠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3. 要提升处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部分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心理问题学生的时候,采取“一休了之”或“一退了之”等做法。

针对重点关注人群,时刻关注其在重要时间节点(如开学初、学期末、毕业前夕等)的行为、情绪状态,做好班级日常一级预警,及时启动系(院)二级预警,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自杀事件发生以后,立刻启动学校三级预警机制。学校心理中心首先配合学校宣传部、学工部、保卫处等部门与公安部门、媒体对接,特别做好媒体公关,防止媒体的暴光效应,对家属及涉事相关师生带来的二次伤害。其次,重点做好当事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及同寝室室友的情绪疏导及危机干预,防止自杀情绪的传染性带来的连锁效应。

摘自《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 年第4 期 余若曦/文

精准就业服务的三个方面

一、 确保岗位推送不断线

1.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各省区市及学校各级各类招聘服务平台,通过教育部24365、高校人才网、各地市人才服务网、学校就业服务网等平台提供不打烊的招聘服务,通过BOSS 直聘、应届生求职、智联招聘等多种招聘渠道检索招聘信息,在班级QQ 群进行“每日一推”。

2.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精准推送。实行每日轮值,每天按时发布2 场现场招聘会或者空中宣讲会信息,在就业淡季主动联系企业开展“空中”宣讲,增强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了解与认识。

3.深化落实班主任制度和导师制度。动员专任教师运用自身的校友资源、企业资源,积极联系校外企业或相关单位,集全院师生合力推动就业工作,积极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参加线上线下举办的招聘活动。

4.做好国家就业政策宣传,分类推送各类基层项目招聘信息,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做好“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的动员,同时鼓励学生应征入伍,报名军队文职人员、科研和行政助理、城乡社区工作者,或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

二、 确保指导培训不断线

1.及时组织未就业毕业生积极参与学习教育部在24365 校园网络招聘服务活动”中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公益培训课”等课程,持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万学教育、中公等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2.在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时,不应该只局限在毕业政策、就业形势的分析解读,也不仅仅是求职技巧、简历制作等一些常规指导。就业工作者要积极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培训,针对毕业生不同需要,精准施策,重点面向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毕业生建立一套独特的职业规划方案,实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毕业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思辨的能力,精准服务,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和能力。

3.引导毕业生确立合理就业期望,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增强信心,强化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就业创业。针对创业的学生,从创业优惠政策、推荐创业指导教师,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等方面指导毕业生尽快实现创业。

4.积极挖掘选树就业典型,征集就业故事。尤其是参加“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及选调生等基层项目的学生,要通过学校、学院官网、官微进行宣传,鼓励引导更多未就业毕业生积极面向基层就业,营造浓厚的就业氛围。

三、确保重点帮扶不断线

1.积极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参加教育部持续举办的专场招聘活动,为其提供有效而充足的岗位信息,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

2.持续做好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对有就业意愿且愿意接受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实现帮助其部就业的目标任务。构建“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和工作交账制,形成规范化、全时段、全方位、全员化的帮扶体系,综合分析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需求,“一生一策”量身定制求职就业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

3.持续不断优化就业帮扶供给,建立完善重点帮扶台账。必要时进行家校联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摘自《就业与保障》 2022.7 王婷婷/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2年第5合刊 总第129期

(2022年10月24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