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2年第2-3合刊
发布日期:2022-05-23 浏览:

目         录

上 头 条

职教法首次“修订”了啥?

课 程 思 政

劳动教育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

扬州工业职院      打造大思政育人“高职样本”

长春理工大学      在疫情防控中讲好思政大课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五育并举创新线上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模式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把思政课讲台分一半给学生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教育课,我们这样上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建筑类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案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精心打造英语特色教材融汇课程思政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基础》“五思融入、八式同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三德四步法”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三 门 新 专 业

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四个方面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直播带货人才培养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上头条

职教法首次“修订”了啥?

不得设置就业“门槛”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当明确技术技能要求,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

打通“断头路” 构建“立交桥”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修改后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

此外,还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证书等学习成果,经职业学校认定,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历教育学分;达到相应职业学校学业要求的,可以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接受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的,可以依法申请相应学位等。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修改后的法律还引导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同时明确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的,应当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有关企业可以按照规定享受补贴等。

   摘自《工人日报》2022年04月24日 01版 张伟杰


课程思政

劳动教育如何有效融入课程思政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着明确的课程思政属性,而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和实践等安排也是基本一致的。

一、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发展,实现劳动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融合

首先,开展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互嵌式教学活动,以课程设计、师资交互、课堂创新等方式强化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通过“思劳双修”学分制、“思劳结合”课程、“思政劳动”实践、“劳动思政”提升等模式,让思政课教师能够从劳动实践促进历史发展、思想形成、人类进步的哲学层面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让劳动教育课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总结凝练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遵循职校生的成长规律和职业院校不同年级思政课开设逻辑,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比如学校在低年级实现劳动公共课程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相互匹配,推进劳动观念与思想道德融合共育;在高年级开设专业劳动实践课程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相互匹配,推进技能训练与国家需求交融共通。

二、推进沉浸式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实现劳动体悟与价值观内化相融合

首先要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坚持以过程体验为导向,着眼于“专”“精”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体悟与培养,以此创设沉浸式的教育场景。比如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开展“一个零件的生成”沉浸式体验工作坊,让他们专注于通过自身的劳动将毛坯逐步加工成产品的过程,体验劳动过程的乐趣、获得劳动创造价值的直观感受,通过教师引导和讲解,学生感悟和分享,进一步将过程体验上升为意识活动,内化于自我价值体系。

其次是统筹劳动教育与美育教育,以美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如同“如盐化水”的催化剂,更有利于潜移默化中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比如结合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开展“现代愚公”话剧展演、“物我两忘”诗歌创作、“工匠之歌”合唱比赛等主题活动,创建“劳动+艺术+价值”的“劳动美育”沉浸式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平台,通过艺术独有的感染力涵养爱国情怀、激发劳动热情、内化价值观念,培养出一批能“以劳动创造美”“以美审视劳动”的高素质工匠人才。

三、推进劳动教育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劳动的浸润与价值观形成相融合

首先,结合职业院校各年级主题教育,让劳动教育的气氛融通于学生成长期的各阶段。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邀请行业劳动模范和知名企业家讲述自身的劳动经历,加强学生对于劳动的理性认知和感性体悟。

其次,结合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养、学徒制建设、党史学习教育、思政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题教育和活动有机融合。

再其次,在奖学金评选、标兵评选、先进党员评选等工作中融入对劳动实践的考量。形成有学生参与学校校史、校风、校训的研究并凝练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谱系,形成高质量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四、建设自我成长的劳动教育队伍,实现教育主体成长与客体价值观升华相融合

首先,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通过科研经费划拨、课题立项、课程设置等方式形成政策导向,引导职业院校思政教师、心理教师、专业教师队伍立足本专业优势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其次,要将教师的能力提升与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发展需求相结合,面向广大青年教师推出“德技双带头人”资助计划,让“德技兼修”的教师前往更高层次的院校研修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推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思政走深走远。

再其次,要推进劳动教育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借助校企合作、科研转化等平台,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前往企业、工厂一线盯岗锻炼提升,邀请企业、工厂中的知名劳模来学校授课,形成“一线锤炼劳动体魄,课堂传承劳动精神”的体制机制。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1日第7版王凯 裴喜永



扬州工业职院

打造大思政育人“高职样本”

作为成立江苏省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牵头单位之一,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大思政育人“高职样本”上不断开拓新思路,下足真功夫。

打造全时空育人景象

“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守好网络主阵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叶晓芸是学校“行芸流水”网络思政育人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工作室联手扬州广播985电台开设《晓芸说法》网络直播节目,听众达100多万人,获评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

实现思政育人的时空延伸,学校打通“线上+线下” “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通道,通过课程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研、田野调查、实操实训等,实现了“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凝聚多主体育人合力

受疫情影响而开展线上教学期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学生家长代表旁听在线思政理论课程,家长们既当“学生”,也当“督导”,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思政课讲什么、怎么讲,另一方面请家长提出思政课怎样上才更有效果和感染力的建议。

“可以多讲一些我们父辈的奋斗故事,让年轻人懂得艰苦奋斗。”“能不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讲课?”“我们家这里有红色景点,欢迎你们过来现场教学。”家长们的“金点子”真不少,给了教师们很多好的启发。

学校探索将政行企资源转化为学校大思政育人资源,把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开展城市魅力体验和“扬州名企进扬工”活动,引导学生留在扬州就业创业、安家置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1日06版 徐华 马俊



长春理工大学

在疫情防控中讲好思政大课

自此次吉林疫情暴发、高校学生进入静态管理模式后,长春理工大学党委因势利导,把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境转化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契机,充分发挥思政统领作用,组织开展“抗疫思政”专项行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认知国家力量,承担青年使命。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利用大学生文化生活集中的特点,通过线上课堂、腾讯会议等方式组织学生观看《白山黑水铸英魂》《跨过鸭绿江》等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东北文化特色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作为鼓舞士气、团结抗疫的“加油包”,凝聚爱党爱国的青春力量。

“疫情之下,学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让我们深深地为这片英雄的土地感到自豪。疫情过后,一定要去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致敬英雄。”日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生罗蓉在观看影片《白山黑水铸英魂》后写下这段感悟。学生们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影评、分享心得体会、撰写实践论文等多种方式,纷纷表达对英雄的敬重、对国家的热爱。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那庆宇感慨,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教育活动,从“可听”到“可视”,从“感动”到“触动”,通过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学知识、强信仰,主动肩负青年人的时代使命。

学校实施封闭管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既是一场特殊考验,又是一本最生动的思政课教材。

一堂由长春理工大学18000余名在校学生共同聆听的思政大课在网络平台上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教师分别以“艰难与坚持”“自由与选择”“责任与荣誉”为题,把思政理论与发生在师生身边的真实抗疫故事贯穿融合,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封校生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面对隔着屏幕的一群“00后”大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封校期间发自内心听从学校指挥又有思想认识上的提升,有着法学学习背景的他主讲教师郑寰宇 “遵守防疫规定,控制本能欲望,是基本的要求。要改变世界,我们就要首先改变世界观,而世界也必将因此改变。” 展开充分的辩证分析。主讲教师刘艳萍 “在过去的800多天中,我们的生活与抗疫紧密相连,也许学生会抱怨,” “但是疫情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责任人。我们要坚持制度自信,不能被西方带乱了节奏,搞乱了方寸。”

光电工程学院学生蔡宇航听课当天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从疫情之初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的轻车熟路;从一个个首创到现在从容应对,我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校509名班导师通过网络平台在各自班级组织开展了“同心战疫·我们在行动”主题班会。

“这次疫情的亲身经历,让我真实体会到了自己生在中国是多么幸运,感谢在疫情中默默付出的所有人,因为有你们的无私奉献,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

“‘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号召鼓舞着我,在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深深体会到了理工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决心。”

…………

学生们通过讲述、歌唱、表演等形式,将疫情防控期间的所思、所见、所做、所感进行分享。

光电工程学院班导师刘智颖被学生们的真情流露感动得泪湿眼眶,“无数学生表达最要感谢与致敬的就是那些冲在抗疫一线的老师与志愿者,感谢来自社会四面八方支援学校的校友与企业,让学生们看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熠熠发光。”

“主题班会拉近了疫情之下师生的距离,身边党员、志愿者的无畏担当展现在眼前,他们是新时代中国先锋力量的缩影,让我当下的状态也变得更积极向上。”文学院学生沈振霞说。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5日第6版于英焕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五育并举创新线上第二课堂思政育人模式

后疫情时代,避免聚集的要求促使思政工作者创新性的开展线上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面向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工作者们创新思路,从组建“云”团队、搭建“云”矩阵、实施“云”行动、促进“云”协同4方面入手蓄力线上第二课堂,从五育并举发力助推网络思政。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千方百计保证学生成长持续“在线”。

一、组建“三级联动”的第二课堂“云”团队

组建“思政工作者的引路人身份+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学生代表+普通学生广泛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的第二课堂“云”团队。

1.全员思政工作者

学院领导、党员教师、劳模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携手共参与,每一个教师都应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身份,各司其职,各显所长,实现协同共治。

通过“云对话”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有效解决了学生思想认知问题;通过“云宣讲”,将公众防疫指南讲给学生们听,号召他们从自身做起,掌握科学的防疫知识;依托“云班会”,随时随地高效率地开展学生工作,在云端进行思政指导,铸魂育人、育人育心;通过“云党课”齐上一堂思政大课,通过“云团日”培养学生有远大理想、爱伟大祖国,担好时代责任、炼好品德修为。在“屏对屏”、“键对键”中,与学生们实现“心连心”。

2.优秀学生代表

优秀学生代表积极作为、发挥特长,起到朋辈引领和榜样示范辐射作用。学生党员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网络平台上宣讲党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党旗在网络平台上高高飘扬;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优秀事迹展播向普通同学展示学霸的炼成日记,让普通学生走进榜样,以榜样为镜,向榜样看齐;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青年不断向善、向上;优秀毕业生线上分享就业干货为学弟学妹带来求职经验。

二、搭建“1+N”新媒体联动的“云”矩阵

将新媒体技术有效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更多元的形式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学院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青年视角,开辟学生第二课堂的云端思政新阵地。

1.一个“路邮你”平台,打好底色,夯实“网络+思政”基础

“e路邮你”线上第二课堂微信公众号,通过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打造特色栏目,塑造新媒体品牌。从学业辅导到心理健康,从生涯规划到班团建设,从实践锻炼到能力提升,多角度创新性的拓宽网络育人新途径,并实时引领,实现高质量育人的目的。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家国故事、校情校史、校园故事、优秀事迹等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内容,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通过系列特色栏目(辅导员说、青年之声等交流园地)的建立和固定以及宣传平台、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塑造的新媒体品牌,以品牌的建立推动传播广度的扩宽,加强内容体系和服务能力。

2.N个补位的新媒体技术,精心润色,构建“网络+思政”格局

通过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多个00后喜闻乐见、传播力强、吸引力强、广泛性高的新媒体技术,与微思政活动全场景式深度融合,拓宽了“云”之空间。并且以漫画、音频、视频、直播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学生覆盖面、增强传播力。

三、实施“五育”核心素养训练的“云”行动

1.png

图1   五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五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围绕高职学生特点,遵从全过程育人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对一、 二、三年级学生设定分阶段培养目标,确立了一年级“乐学适应”、二年级“强化反思”、三年级“提升应用”的“三阶式”人才培养思路,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五育的侧重点。

2.png

图2  “三阶式”人才培养思路

在此基础上,分年级、计学分的细化制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将各年级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形成标准,并规定最低学分,以求对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量化考核评价。

利用开发和运营的“e路邮你”微信公众号,对在第二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进行推优和展亮,以此来推动和激励其他学生更加积极的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达成了流程式和闭环式管理。

3.png

图3 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流程

开展的五育并举线上第二课堂活动,初步实现了思想教育不停学、学风引领不打折、线上活动不掉线、志愿服务不停歇,见证了“云”之绽放。

4.png

图4  丰富多彩的五育活动

四、促进“两课堂、两场域”的“云”协同

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单纯依靠线上第二课堂的单打独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互通共融。

首先是两课堂的同频共振。比如学院会计系策划了“小小专业角,浓浓会计情”海报设计、“声声会计颂,漫漫职业路”现场展示等与第一、二课堂都相关联的活动,不仅能促进第一课堂的专业能力提升,还能促进第二课堂的综合能力提升。两课堂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学院原有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制机制,并使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并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聚。

其次是线上线下的互通互联。比如学院指导学生党员线上直播讲党史,线下实地颂百年;改编歌曲线上致敬最美逆行者,线下欢迎小萌新;线上抖音直播“状点你的美”,线下聊一聊就业那些事儿;线上传承红色基因,线下五四精神不朽;线上感恩教师节!线下庆祝国庆节!每一个场合都是思政育人的主战场。通过线上线下的相互促进和补位,实现思政教育的共融发展。

5.png

图5 线上线下的互通互联

通过组建的“云”团队凝聚了一股力,通过搭建的“云”矩阵形成了一品牌,通过实施五育“云”行动带动了一群人,通过同频共振的“云”协同统筹了一盘棋,达成了全员参与、全方位发动、全过程跟踪的多维立体育人格局。

 摘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4月25日 07 版马丽荣  张勇  张红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把思政课讲台分一半给学生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开放大学)近期开展“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通讨论留言区纷纷留言点赞,不少学生直呼“收获感满满”!“以后毕业了,我可能依然会很难忘2022年春天的这堂思政课!”

面对本轮疫情爆发,学校创新开展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将老师引导讲授与学生讨论实践“五五开”,一半时间是老师引导讲授,另一半时间是学生用课件、视频、表演、诗歌、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这种“五五开”教学方法,目前已成为学校开展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常态。

“老师,医护人员在下雨天也坚持给我们做核酸检测,校园志愿者每天帮我们取快递帮订餐,老师们线上教学尽心尽力,我想以身边的真实人事来讲如何践行伟大抗疫精神,您看可以吗?”

“致敬身边最美志愿者PPT作品”,2021级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分享了身边做志愿服务的同学,每天都在无私付出,甚至有时要在雨中等我们所有人做完核酸检测后才能回去休息,每一天都很辛苦,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伟大抗疫精神!

引导学生立足辽宁抗疫实践特别是学校抗疫实践,深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内涵,讲述抗疫英雄及身边抗疫志愿者的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切实引导学生做伟大抗疫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2-04-08发布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劳动教育课,我们这样上

学院思政课程结合学院电力行业特点,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人与社会等方面重点阐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马背上的农电工、守护万家灯火的张黎明……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和行业相结合,在思政理课中讲劳动,让劳动教育也有了新载体。

实习实训课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在动脑后走心,让走心后感悟,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实现了无缝衔接。下厂实习结束后,抚摸着长出老茧的手,分享一下自己的劳动感悟;接线实习结束后,分享一下团队合作的心得;金工实训结束时,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汇报一下一个月车工的体会。劳动,在专业课上变得更加具体。

学院依托智慧职教平台,精心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设置学习过程、作业、考试、讨论、劳动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学生上传劳动实践图片、填写劳动过程记录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整的过程记录,实现了学生劳动档案的电子化。课程考核更客观。完整的教学和学习记录,使劳动教育课程考核更加客观真实。

学院在完成劳动教育理论教的同时,精心设计劳动实践,提出了 “劳动周”加“宿舍劳动、志愿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的“1+4”活动模式。学院除了劳动周之外,基于学院“1234”特色育模式,完善大学生“8S”行为规范教育,将以“整理、整顿、清洁、清扫”为目标的宿舍内务整理标准化,辅导员检查后记录为宿舍劳动积分;基于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模型,学院团委不定期在大学生素质平台征集校园志愿劳动者,学生通过手机抢码参加,完成后系统记录为志愿劳动积分;利用寒暑假布置劳动任务,学生将劳动视频和图片上传到智慧职教平台,劳动教育教师进行经济评价打分,记录为家庭劳动积分;学管部门统一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服务、学雷锋活动、帮扶济困等,记录为社会劳动积分。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实现了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合力。

重视成果宣传,以劳育美。通过劳动征文,鼓励同学们记录自己的劳动心路历程;通过劳动成果展示,营造崇尚劳动的氛围;举办“身边的劳动者”摄影评选,鼓励同学们发现身边的感动;举办劳动心得分享会,让同学们发现劳动的美。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2-03-28  周建雷发布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建筑类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案例

为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避免教学案例的泛化和滥化,围绕德技并修,通过红色建筑、建筑人物、大国工程、建筑伦理和中国精神五大模块、十八个主题构建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入脑入心,落到实处。

一、特色案例构建的途径

(一)通过红色建筑案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红色建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活动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永恒的革命精神,是我们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了解红色建筑背后的革命历史故事,将红色建筑和党史事件相结合,将革命旧址蕴含的丰富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弘扬主旋律、落实立德树人、践行建筑人的初心和使命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通过建筑人物案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每个建筑物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建筑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和他们的奋斗史。用建筑领域的大师人物、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创新能手的人生经历和成功案例进行教学,比如,“与梁思成、林徽因再走一次寻唐之路”(腾讯网)案例展示了梁思成、林徽因的理想信念,对古建筑的执着热爱和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案例“茅以升的桥梁梦”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初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通过建筑伦理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的转变,参与国际竞争,要求工程师不仅懂技术、讲效益,还要具备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安全道义、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常识,具有一定的建筑法治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建筑工程事关人类前途、国家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模式,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建筑人都要尊重人性、尊重科学、尊重文化传承、尊重民俗和尊重宗教,使工程活动与社会和自然和谐共处。

通过具有感召力和警示作用的工程实践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法律、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重要性,落实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发展理念。

(四)通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案例讲好

为建筑学院学生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和工匠故事,不仅可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我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五个主题: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

(五)通过大国工程案例讲好四史故事

一栋栋建筑丰碑在中国拔地而起,一次次大国工程的突破和跨越,充分体现了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从建筑的变迁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而且可以深挖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中国智慧,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蕴含的尖端科技与建筑人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以建筑发展史为线索,这个模块分为三个主题:新中国建筑、改革开放建筑、新时代建筑。

二、建筑特色思政课教学案例构建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为了使案例教学达到既能很好地阐释教材理论,又能使学生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案例构建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几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建筑杰作不断涌现。既有长城、故宫天坛、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等经典古代建筑,还有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大兴国际机场等现代超级建筑,既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光辉的成就和建筑师的智慧结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通过现代大国工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树立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既要学习大师人物,又不能忽视坚守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建筑人

中国建筑史上曾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人物,古代有鲁班、李春这样家喻户晓的工匠大师,近现代有茅以升、詹天佑这样的爱国工程技术专家,也有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林徽因等这些建筑界的大师,有名扬中外的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还有当代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何镜堂这样的建筑大师,这些典型人物才华横溢、学贯中西,是大家敬仰并学习的偶像,但那些在平凡岗位,掌握着专业技术技能,默默奉献、不断创新的充满情感温度的普通建筑人的案例,更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小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大国工程、中国建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更能让学生感到平实、亲切,让学生产生共鸣。

(三)既要点赞大国工程,又要关注民生工程

大国工程牵涉国脉国运,关系民族盛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的新年贺词中特意点到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的建设等重大工程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支撑,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身边的小人物、小故事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力量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有机会参与大国工程,而民生工程和乡村振兴工程更是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个百姓。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留下田野,守住乡愁”,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人价值与民族命运的统一性。

(四)既要讲社会上的成功案例,又要讲好身边的故事

和普通本科相比,职业院校学生自卑心普遍强,认为成功距离他们很遥远,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学习动力弱,严重影响学生成才。挖掘、整理和提炼本校优秀校友成功就业和创业的事例作为思政课教学案例,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可使学生感觉到成功就在身边,创业成功离学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坚定信心,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努力学习,这样的思政课才“有力度、有温度”。

(五)既要有正面案例做引领,又要有反面的失败案例做警示

正面的案例弘扬社会正能量,反映建筑行业真善美和我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反面案例反映建筑行业的假丑恶和违反行业道德的行为、现象,教学中以正面案例为主,适当的反面案例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学生明辨是非,知耻而后勇,通过正反案例的对比,使学生更加坚定立场,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院校治理》万芳数据2022年昝西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精心打造英语特色教材融汇课程思政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职基础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育人要求,编写了新形态教材《新使命高职英语基础教程》,探索在高职基础英语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该教材以立德树人核心思想引领,从单元主题、篇章选材、词汇语言和练习任务4个维度,将家国情怀、人格修养、国际视野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材,使课程思政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总体编排上,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宏观引领,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主题布局。教材充分考虑了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例如第二单元着重启发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三单元则引导学生学习行业榜样,提升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篇章的选材兼顾经典性和现代性,例如第六单元介绍了中国高铁和C919大飞机,带领学生感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理解中国制造的新含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在选词、语境和主旨等方面也有意识地对标单元育人目标,兼顾专业技能与思政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也能够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政理念。

在单元项目活动设计方面,教材还将单元育人目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青年使命感和社会担当。以第八单元为例,教材安排的对应项目活动是要求学生设计一份“用英语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方案,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28日08版 胡苑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基础》“五思融入、八式同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基础》专业课程团队深入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主题的教学改革,精心开展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会计学基础》课程中,提炼形成“五思融入、八式同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1.png

图1  《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一、找准课程定位,明确建设目标

《会计学基础》作为财务会计相关专业学生在入学第1学期开设的财务学习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工作的相关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等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岗位操作技能、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入门课程,也是衔接后续财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键课程。入学新生往往对会计行业和岗位工作认知度不够,对从事会计工作需要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缺乏了解,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旨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会计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素融入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价值引领的目的,激发学生对财会专业学习的兴趣,树立职业认同和职业自豪感。

本课程以财会工作特有的职业道德为抓手,从理想信念、会计职业道德、创新创业、劳动品质、工匠精神等方面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融入“敬业”、“法制”、“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严谨细致、坚持准则、精益求精的会计职业素质,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树立会计职业操守。

2.png

图2  《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二、重构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会计学基础》涉及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分析和处理具体经济业务的前提和基础,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当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重构形成课程基础知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五部分的专业内容,以会计专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为逻辑起点,根据实际需要拆分思政元素,并与成熟的课程内容相融合,契合课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工匠精神,青少年理想信念等内容,在分拆知识点中挖掘会计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理想信念、创新创业、劳动品质等思政元素。

3.png

图3  《会计学基础》思政元素挖掘

三、开发思政载体,设计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元素要和专业知识点融合,少不了育人案例、名人典故等思政载体,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团队结合课程专业内容,建设了包括会计职业警示案例库、会计文化和会计工匠精神案例、自制微课资源等一系列思政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开展教学组织与设计,综合运用“八式同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布置、专题嵌入、主题演讲、手工领悟、软件实操、案例分析、讨论分享、总结提炼等教学方法的有效组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既严谨、规范,又生动活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抬头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思考如何在处理岗位工作时既精通专业,又遵守技术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4.png

图4  《会计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另外,通过对新闻时政、会计文化等典型案例的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等活动,评价学生职业自信、脚踏实地的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坚持准则的职业道德,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通过要求学生平时作业独立完成、考试诚信,加强诚信教育;对于学生存在的作业抄袭、考试违纪等行为,都记录为不诚信,直接降低思政评分。

课程团队结合课程内容,包括会计工作认知、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整理会计档案,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炼形成“信德创劳匠”的思政主题,包括理想信念、会计职业道德、创新创业、劳动品质、工匠精神的思政目标,提炼形成“知证账表档”专业内容有序递进的“五思融入、八式同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22-03-04任伟峰  张勇  龚雅洁  王恺悦


“三德四步法”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居住空间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32 个学时,课程中既有大量显性的课程思政触发点与结合点,也存在大量可挖掘的潜在课程思政触发点与结合点。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对“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五爱主线,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进行课程适应性改造,采用“体系设计、讲读先行、学做转换、社会实践”的四个步骤,结合课程进行“三德”课程思政教学,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德”,结合传统文化和法制的“公德”,立足职业道德的“私德”

(一)围绕“三德”,整体设计课程思政触发点与结合点

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大纲中,共有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数量不等的思政元素。结合高职教学的实际需求,可以将之再造为“为美好生活而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为社会服务而设计——办公空间设计”“为传统文化而设计——文化空间设计”“思政专题设计——抗疫公共空间设计等”四个模块,构建后的体系中每个模块中都包含了思政元素,更加突出价值塑造,见表1。

表1 “居住空间设计”思政体系构建(部分)

章节

知识点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与原则

概念

发展概况

原则

风格分类

-

室内设计内容和相关因素

 

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

光照、色彩和材质

陈设设计

 

-

 

-

室内设计程序和步骤

设计准备

方案设计

施工图设计

设计实施

-

居住空间功能分析

家装功能设计

办公空间功能

文化空间功能



人体工程学

人体基本尺寸

家装尺寸

工装常见尺寸



案例分析

现代风格家居

中式风格家居

办公空间

文化空间

商业空间

设计实践

居住空间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文化空间设计


-


由易到难的项目

“读”设计(大德+公德:和谐、文明、伟大工程)

“践”设计(大德+私德:职业道德、理想、公平公正)

“悟”设计(公德:中国传统文化)

 

“画”设计(私德:职业道德、理想:为人而设计)

“做“设计(公德+私德:职业道德/宪法与政治:偷工减料、甲醛污染)

为美好生活而设计

(大德+私德)

概念、发展概况、原则、风格分类

 

 

设计准备、居住空间人体工程学测量、特定居住空间风格分析

原则、风格

 

家装方案设计(光照、色彩、材质设计)、施工图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

(设计实施)

 

为社会服务而设计

(大德)

中式风格家居、办公空间案例

 

工装设计准备、设计调研、人体工程学设计、设计分析

 

工装设计原则、方法、空间组织形式分类

 

办公空间方案设计

(光照、色彩、材质设计),施工图设计

办公空间设计

(设计实施)

 

为传统文化而设计

(公德)

 

文化空间、商业空间案例

办公空间设计准备、设计调研、设计分析

 

人体工程学设计尺寸分析,界面设计形式分析

 

文化空间方案设计

(光照、色彩、材质设计),施工图设计

文化空间设计

(设计实施)

 

为中国而设计

(大德)

疫情相关材料、资源

抗疫功能分析

 

抗疫需求分析

 

家装抗疫应对方案

设计

抗疫主题设计

 

含有思政元素的知识点

(二)细化“四步”,重构教学过程

根据“三德四步法”,整个教学过程由“体系设计、讲读先行、学做转换、社会实践”的四个步骤组成。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把“讲读先行、学做转换、社会实践”三个步骤进一步细化为“读、践、悟、画、做”五个环节。

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通过读历史、艺术史、设计史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深入理解世界艺术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正确认识世界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从历史中了解艺术大师、美术家等典型人物案例,通过向大师学习,培养学生专注、敬业、奋斗的职业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践:在设计前,首先进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获取常识、知识,耐心聆听客户需求,关注客户感受,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悟:“悟”作品、“悟”社会,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根据国家政策方针,结合具体的作品案例,做到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书学习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操、端正品行、传递积极价值、提高道德修养。

画:通过前期的理论和文化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难易有序的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看待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方法和步骤,培养兴趣,激发创造力,在设计能力提升的同时,涵养学生的优秀品格。

做:通过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各抒己见,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虚案实做”“真案真做”“旧案新做”等具体方法,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精益求精和专注力。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对五个环节进行了任务化改造,形成了每个环节的具体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表2)。

表2 “居住空间设计”思政元素挖掘(部分)

授课环节

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

思政元素挖掘与分类

 

 

“读”设计(设计案例) 

1.了解室内空间的发展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前后、现代社会;

2.学习设计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欣赏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室内设计、学习和认识中国设计大师——贝聿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1.从中国建筑空间发展史(从应激型设计到新时代物质与精神双重享受的关怀型设计)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2.从中式空间设计案例解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设计离不开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看敬业奉献、奋斗的一生,作为大学生更要努力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理想信念、道德修养、职业素养

 

 

“践”设计(设计调研)

1.掌握市场调研的一般方法:确定调研计划、问卷设计、问卷实施、问卷收集、整理、数据分析、调研报告;

2.能够通过调研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市场分析;

3.企业实习和实训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3.宪法教育

1.设计师的职责是解决用户困难和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负责,履行设计师的职责:职业素质;

2.确保数据的真实性,遵守职业道德,不能为设计而设计:职业操守、法律意识;

3.企业实训和工作过程中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

 

 

“悟”设计(设计原理与方法)

1.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

2.掌握设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3.学会设计心理学、设计行为学、人体工程学、设计材料与工艺学中的室内设计相关知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

 

1.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树立正确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素养,践行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

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看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及艺术所展现的意识形态,以哲学理性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哲学理性思辨能力和哲学感悟能力:文化素养、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画”设计(设计创意)

 

1.独立进行设计分析,以头脑风暴法设计创意方案;

2.能够绘制简单的设计草图,包括功能分析、空间布置、家具造型设计等理念、功能、造型、材料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1.艺术与设计的创作根源在社会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向全世界传达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2.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通过解构、重构、再创与衍生进行设计与组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

3.全方位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激励学生投身社会,投身事业,培养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敬业奉献、坚定理想信念

“做”设计(设计表达)

 

 

1.掌握准确的设计表达方法;

2.能够与团队成员共同设计完成家装设计并实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宪法法治意识;

4.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1.设计作品应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

2.注重团队协作,共同努力,学会与他人沟通,打造文明、民主、和谐的实践环境: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支持原创设计,杜绝抄袭,注意实践操作安全,爱惜场地和卫生:职业素质、道德修养;

4.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面对客户不欺骗、不以次充好,诚信为本:法律意识

“三德四步法”是符合当下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它实现了思政元素从嵌入、渗入到融入的效果。其中,嵌入是指将思政内容以设计专题的方式嵌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思政育人专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社会、为祖国做出贡献;渗入是指以项目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渗入思政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融入是指将思政元素以混入、混合的方式融入理论授课环节,教师在理论课中对照课程思政目标和内容,挖掘和提取相应思政内容,再运用启迪探究、主动发现等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授课内容中,引导学生从原理中悟道理。三种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2期韩志孝


三门新专业

5.png6.png7.png

数字媒体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类别中的一项新兴媒体技术形式。它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相互交融形成新的领域,它与网络技术及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占领数字前沿阵地,在数字媒体产业内高速发展。数字媒体专业是一项在科技之下应运而生的专业。

直播带货爆发增长集中在2016年至2020年。仅仅4年,客观条件日益成熟,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的催化,带来巨大的行业模式转型及社会全新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播间堪比综艺表演的水准、刺激的优惠折扣、火热的观众互动氛围,千万公司企业相继创立网络直播业务部门,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去模仿头部模式,传统企业以市场销售部门分割出新的网络直播部门稳定品牌价值,实现自产自销;自媒体MCN行业捆绑货源工厂,……销售模式的革新使从业者必须掌握更多新技能知识,从而人才需求增大。

 针对于三个新专业, 学生“学以致用”如何把学到的技能转化为学生稳定就业的优势。教师怎样去教,学生如何去学,技能怎样去用。教师应该根据这三个大问题去安排专业的教学。


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的四个方面

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现状是很多高职学生学习软件理论知识仅为了来应付专业考试,高职教师为学生出的作业也只是利用相关软件完成简单的设计任务。要想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数字媒体专业教学,要:

一是高职教师要提升数字媒体专业作业的标准,给予他们充足的课题项目实训时间,注重培养个人展示机会以及学生对陌生工作环节的适应性。高职教师们需要把注意转移到学生真正的专业技上面。项目作业相当于就业中下达的任务,学生自然会衡量数字媒体专业作业的含金量。完成作业就等于高水准完成了学校与企业对接的第一步,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挑战。

二是高职教师要指导一些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参加一些含金量高的竞赛,例如大广赛、挑战杯之类。

三高职院校要增加实践型师资力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四要根据行业应用领域的方向和社会需求,培养着眼于未来,着重关注技术引导、内容设计创新和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获得前沿发展,新技术创新。以及利用现有的技术和工具寻求内容设计的新思路等应用方向,让专业实践技能将更具有实用性。

综合摘自《信息记录材料》 2021年第4期 焦健;《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年第14期刘杨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和人才培养探索

一、 深挖掘:数字文化产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1. 产出优质的数字文化内容,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

随着数字文化领军企业的不断创新,我国数字文化内容原创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仍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核心使命应是首家、独播、自制等原创,需要提升内容质量、提高原创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2.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使传统文化“活”起来

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给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无限活力。一些传统的文化机构故宫、敦煌等纷纷与数字文化企业合作,涌现出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网络产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二、 再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可理解为本专业学生针对相应专业领域所特有的实际工作能力,或者理解为支撑相应产业发展所具有专业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兼具技术能力、艺术素养,为数字文化产业提供服务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可就业于新闻媒体机构、文化传播机构、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相关行业。

8.png

图1 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能力

1.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可以理解为数字媒体处理能力,即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将文化内容、创意等抽象的信息转换为具体数字文化产品的能力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当前,存在的媒体技术多且更新迭代快,可根据人才定位来确定所需的技术能力,一般包括手绘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其中,手绘能力是指利用手绘板绘制所需场景、动画角色的能力,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招生对象为非艺术生,该方面能力相对欠缺,可适当开设相关课程,提升学生的手绘能力;软件操作能力是指能够熟练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动画制作软件、游戏开发软件等,并能够深度挖掘软件的功能,实现软件使用上有所突破的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是指对移动或PC 端应用程序的功能设计、界面设计与开发、代码实现等能力。

2. 艺术素养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服务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灵魂。艺术素养是指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归结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即是对数字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声音、画面、技术等鉴赏和再创造的能力,其外化为创意能力。因而,艺术素养具体体现在文化创意能力、技术创意能力、艺术创意能力,其决定了数字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

3. 叙事能力

“叙事”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用数字媒体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需求,使得叙事能力上升为数字媒体技术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叙事能力可理解为对数字文化内容的编创能力,即在解构文化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其背后更多的意义和价值,重构并创新文化故事情节能力;而这一能力可以内化为人文素养。叙事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数字文化内容的品质,可将叙事能力细化为文化认知能力、文化重构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立足叙事编创,大力提升专业人才“文化-编创-创意制作”能力,以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

三、 新探索: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1 .对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精准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由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和产业发展需求决定的,其关键点如下:

第一,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坚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其立身之本,以培养满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第二,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进行具体定位,即培养兼具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叙事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 回归专业核心能力养成,构建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

围绕“技术能力”“艺术素养”“叙事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实现数字文化内容创新、产出优质的文化内容需要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构建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是养成本专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9.png

图2 “三位一体”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应强调课程之间内在的逻辑性与融合性,注重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适切性。第一,课程体系要针对每一个能力要素设置单独的课程,保障课程门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第二,因能力要素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应打通文、理、艺,弱化学科边缘,开设融合性课程。如技术能力相应的课程包括图形图像处理、影视剪辑与后期、动画制作、摄影摄像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虚拟现实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艺术素养对应的课程包括色彩与构成、手绘方法与技巧、中国传统文化等;叙事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开设故事编创课程。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课程开设电脑手绘、数字界面构图技巧等;艺术与叙事的交叉课程开设数字作品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编创等;技术与叙事的交叉课程开设故事呈现技巧、游戏策划与创意等。三者的交集为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将三者进行整合,使学生素质在技术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上得到统一与融合。

3. 打破专业壁垒,组建无界化高水平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从事专业教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对数字媒体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实践;且存在数字媒体技术能力强的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高的往往数字媒体技术能力较差等问题;使得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先天不足,缺乏生长发育的沃土。要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媒体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融通人文、艺术、理工背景的专业教师,跨学科组建跨界融合型教学团队,以数字媒体技术本专业教师为核心,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介入对应专业的教师,快速形成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突破口。第二,引入企业一线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打破校企界限。需要企业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保障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另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的全程参与,使其自身专业技能也得到提升,对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意义重大。第三,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纳入教学团队,打破学校与文化单位的界限。让传承人走进课堂能使教师和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化内涵,有助于产出原创、创新性的数字文化产品,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教学团队发展的新动力。

4. 校企共建产业化实训基地,实现双方互惠共赢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是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数字媒体产业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点包括:第一,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标准,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依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的选择实训内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创新型数字媒体人才,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提供高技术水平教师指导实训,能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和传播价值的数字文化产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不单指经济收入,还包括企业的人才输入;社会效益是指对行业、地区文化产业有所智力贡献和产业升级。第三,实训基地要有一定的市场性,即产业化运行要有市场意识,立足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生产,达到共赢。

摘自《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王曾,谢金刚等/文


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直播带货人才培养

直播带货由于新冠疫情特殊催化发展形成社会现象,获得人们青睐。电商直播发达地区开始建立网红培训学校,部分先进高校开班视频直播方向专业。从课程专业方面来界定,视频直播属于新兴融媒体产业,包括传策类、新闻类、数字媒体类等交叉学科。

一、技术层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视频团队由众多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成,每个人能高质量完成对应任务,同时熟悉相关技术实现高效联动。如一人就可以独立完成一支短视频的策划、拍摄、制作和投放,而在一个团队任务中协同产出质量更高的团队级视频。在如今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议中,不仅要求学多学杂、凡事略懂,更要求选择一门技能成为看家本领。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成本虽然很低,但是转行的代价很大,教育者应对各技能的具体市场需求有一定概念。同时,在教育教学中鼓励数字媒体专业跨界团队合作,合理进行人才引导分工,通过团队的相辅相成成就市场精品。

二、 环境层面:加强校企合作的沃土型人才

目前,公司企业需求大量具备视频制作能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教育培训,边学边实践试错的教育方法,双导师带队人才培养,是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

三、 社会层面:沉淀敬业规范的工匠型人才

从薇娅等顶部团队中发现,敬业爱岗、知法守法仍然是重要核心品质。随着头部红利尽收、下层小圈子成熟、热潮退去,这时更考验视频制作者对内容品质的重视。如YouTube和B站等以优质视频内容创作为主的团队,虽然用户与关注度远远不及抖音,但其黏合度却非常的高,凭借对小圈子领域的专业亮点与追求极致获得用户长久拥护。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中,应认清现状,选好赛道,打造品牌。

直播带货不仅需要国家、行业等顶部架构合理监管、立法立规构建稳定平台,更需要从新一代的从业者、青年人才投身建设,从而推动互联网行业的长久健康运作。

摘自《无线互联科技》2021年第14期 郭弘洋/文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1. 完善实训内容与实训考核

分析智能产品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增加了印制电路板设计环节。整个课程设计按照电路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电路板制作、线路测试、系统程序设计、软硬件调试、安装调试等步骤依次进行。课程设计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难易程度适中,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实现多课程融合教学。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就业需求,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增加一门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Linux服务器项目实训”,从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命令、文本编辑方式,到最后结合多项服务搭建主控端,制订无人值守智能控制系统项目。通过实训项目,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注重实践过程,将实践过程分数加入综合项目设计与实训课程的考核中。课上安排几名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协助教师跟踪指导实践全过程。这样指导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的实践过程评分。

2.实训室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实训室建设,增加了两间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智能产品开发实训室和物联网综合实训室。实训室设有计算机、嵌入式开发板、焊接调试工作台、物联网综合实验箱等,解决了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衔接不好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完成单片机应用技术、嵌入式应用技术、Android应用开发等多门课程的实践学习。

3. 信息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断革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视频教学已经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将视频教学融入常规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率。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已经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单片机应用技术、印制电路板设计等课程的微课制作。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设计了若干个翻转课堂教学项目,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实习管理

学生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通过习训云平台进行管理。学生在找到单位实习后,需要在习训云平台提出实习申请,并上传实习材料。在审核通过后,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可以通过该平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需要按时登录平台签到,如果学生签到地点定位不是实习单位,则平台显示签到异常。此外,学生需要按时在平台上提交实习周报、实习月报、实习总结,指导教师通过该平台对这些材料评分。假如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实习单位有变动,则需要通过该平台提出实习变更申请。通过习训云平台,学生实习得到了进一步的监督与管理。

5. 以赛促学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涉及知识点范围广、综合性强、技能水平要求高,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学生可参与的高职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有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等多个项目。

通过校内技能大赛选拔的学生,方可参加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学会了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技能竞赛还能够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实训室的建设。

6. 社会实践

组建家电维修小队,在校内设有驻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义务维修服务。每隔一周,维修小队到校外开展活动,为百姓提供义务维修服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义务维修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课上没有见过的电子产品,在摸索解决问题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摘自《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年4月 高志滨/文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2年第2-3合刊 总第127期

(2022年5月23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