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参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职教参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 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1-03-19 浏览:

目  录

一系一品

“一系一品”的内涵........................................................................................... 2

“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现状............................................. 3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育人三个方面功效............................................. 4

剖析凝聚“一系一品”系部德育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组成..................... 5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一系一品”体育教学模式............................. 7

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 “一院一品”实践学生干部常规化培训系列................... 8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之育人功效......... 9

师 德

高校师德规范的70年演进................................................................................ 10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分析.............................................................. 12

四种类型的教育罪恶......................................................................................... 13

高职教学督导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14

师德与师能并驾齐驱......................................................................................... 15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16

基于阅读素养的师德师风建设...................................................................... 17

武汉大学 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8

合肥女教师“为丈夫拦高铁”事件引发师德问题争论...................... 19

国外师德违规行为及其惩处概略................................................................ 20

思 政

运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评价中的创新........................... 21

从三点出发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22

参与劳动 填补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课空白.................................................. 23




【编者按】2020年年末,学院第二十四次专题会议纪要中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形成“一系一品”、“一系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格局,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什么是“一系一品”,“一系多品”??近日,又听闻系主任也正苦苦思索,如何形成系特色的活动。本刊编辑查阅现有有限资料,2021年第一期教参为您设置了小专栏关于“一系一品”。

一系一品

“一系一品”的内涵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要求。“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结合国家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战略背景,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使莘莘学子都能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提高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使他们学会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加深对他们的人文知识教育,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避免理想信念模糊、政治观念淡薄、个人理想信念世俗化,丧失了主流的价值追求。同时在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过程中,施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策略,一方面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另一方面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满足当下的需要,又具有前瞻性,持续不断地去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 第8 期 周宇航

 

 

“一系一品”即一个系部一个德育品牌。德育工作引入品牌的理念,是对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一系一品”实践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要结合系部学生专业特点,按照一定的德育尺度,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系部德育品牌的创建是一个过程,是对德育理念恒久的实践,而不是一次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职业学校实施基于“一系一品”实践德育工程,构建富有特色的系部品牌文化,培植亮点,有利于以点带面,持久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一系一品”实践德育就要结合系部学生专业特点,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均衡发展,开展相应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实践资源开展“一系一品”实践德育。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在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有较大比重,工科专业实践课时比例要达到总课时50%以上。随着体现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继建立,职业学校实践资源得到不断的挖掘、丰富和拓展。实践资源是开展实践德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资源丰富是职业学校的一大优势。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各系部丰富的实践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一系一品”德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充实德育内容,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激发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提升人格素养。

摘自《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 成伯君, 孟祥坤

 

“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现状

(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

1.以传统佳节为契机,开展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过程。在“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视角进行分析并开展工作,以“扬传统文化之魂,塑仁德励志之人”为主题,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切合点,并牢牢抓住每一个传统佳节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开展“喜气祥和闹元宵,送福送爱乐逍遥”义写春联活动、“浓浓拗九节深深敬老情”走进鸿儒老年乐园志愿服务活动、“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纪念馆清明祭扫活动等,每一次活动的开展,既能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也能以文化为载体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和正能量。

2.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过程。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爱国情怀、浓情端午”为主题的端午节传统习俗知识讲座、“爱父亲、求本源”为主题的父亲节知识讲座、“仁、孝、忠、俭”为主题的重阳节知识讲座、“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为主题的冬至佳节讲座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主题教育,不断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二)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实现全面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扎实地基,又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的平台和支点。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各种功能,根据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艺术系尝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系部品牌文化,创造容纳传统文化精华的良好氛围,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1.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新媒体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艺术系充分利用系部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QQ 群、新浪微博等学生广泛使用的网络媒介,精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形式多样的国学视频、经典名篇、民族乐曲、文化哲理片等优质传统文化资源上传至这些网络平台,供学生任意下载,交流互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拓视野、增才干,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同时进一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根基性。

2.以校园文体活动为载体,构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新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亲情与生命、和谐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资源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将这些教育资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有特色的系部文化品牌。如艺术系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自由轻松、有活力有个性且能让同学们施展才华、展示语言综合表达交流能力的语言平台,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语言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举办“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晚会”,通过现场国画、书法表演、戏剧、民族舞、民乐演奏、汉服展示等节目,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形式,在活动氛围中增加了广大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使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内化于心进而达到外化于行。在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活动方面,如举办“爱艺术”系列讲坛,向同学们深刻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方面的外在体现,如在每期讲坛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我国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鼓励各专业同学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摘自《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 第8 期 周宇航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育人三个方面功效

1、 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性格的养成

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位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青年学生性格的培养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高职学生因其在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不好,不被老师重视,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影响到自身才艺的挖掘。实施“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通过开设文化艺术选修课,帮助学生发现和开发自身的艺术潜能,重树自信,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通过才艺的培养与展示,性格内向的同学变得活泼开朗了,孤僻的学生能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了,成天无所事事的同学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找回了自信。如今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追求上进、积极进取,不仅在才艺展示中不断创新、竟相超越;更在技能比赛中你追我赶、屡创佳绩,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积极、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和谐氛围。

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德艺双馨之才

良好的艺术品行修养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一系一品·一人一艺”在个人方面既要求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职业性实用技能,又要发展文化才艺,培养人文情操,最终成为理实一体,德艺双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比如,插花和盆景制作让学生在选材、构思、造型、设色等制作过程中增进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将自然景观与理论知识相互贯通、互相渗透,让学生学会了发现美,追求美,并创造美。一部部作品的完成体现了农林学子对于自然美学的独到见解,对于绿色生命的高度热爱。

3、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社会对于大学生全 面素质要求也在逐步加强。实施“一系一品·一人一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通过掌握职业技能及领悟文化艺术,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很好地提升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文化艺术强大育人功效,全力打造“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为学生搭建起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摘自《现代园艺》2019 年第 22 期 王维,杜晓鸣,武长江,徐秋云,郄晶晶,杜利林

 

剖析凝聚“一系一品”系部德育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组成

目前,由系部有选择地选取德育工作中的若干侧重点开展探索和研究,这些项目(侧重点)既是对二级管理下凝聚“一系一品”系部德育管理特色的尝试,也是鼓励系部创新管理机制的探索,更是构建全校德育特色的基础组成和有效实践。下面笔者就以德育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组成来进行剖析:

(1)形成德育管理特色团队。同(近)专业系部班级之间的差异较小,更有利于抓住德育管理中的共性问题,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同时,本系部的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容易也更密切,容易形成长期稳固的班主任管理团队。他们面对相近类型的学生和班级,能开展更切合学生需求的德育主题活动。在发挥德育名师工作室在系部德育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新班主任德育工作内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发挥企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等各方面比较容易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本系部学生特点的德育管理机制。

(2)建设学生自治干部队伍。学生干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队伍,相比于教师队伍,学生干部来自学生,不存在年龄、地位的差别,能够更好地接近和走进学生,也是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组织的主力军。但实践下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学生会建制体现出了一些不足,例如,二级管理模式下,各系部课程设置的不同造成活动时间的不统一、学生会成员规模过于庞大……学生会革新,只保留 10 人左右的主席团,由各系部学生会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发布、审核、反馈、监督等事务性工作,各系部学生会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遇全校性集体活动,由主席团进行任务分工,各系部学生会具体落实。在实践中,系部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了一些更加符合本系部特色的学生自治组织。如机电专业男生多,住宿学生较为活跃,宿舍熄灯后值班教师的监督检查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系部德育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该系学生会成立了下属学生自治组织——宿舍自律委员会,履行学生宿舍监督管理职能,成效明显,现已向各系部推广。

(3)创设家校联系多种形式。有些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家长听到的负面评价往往较多,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有些家长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对孩子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很少,能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比较少,甚至个别家长躲避、排斥老师的主动沟通;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区和就近入学的情况,家庭分布区域非常分散,教师上门家访的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以上这些都是造成职业学校家校沟通成效不显著的因素。笔者认为要改善这些情况,首先,要培养家长的信心,改变思维定式,扭转教师联系就是来告状的想法。职校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最欠缺的往往是自信,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有事联系、 无事忽视的情况,应加强平时的家校沟通,要让家长感受到你的真心和诚意。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除了家长会、家访、面谈这些“规定动作”,微信、 短信、QQ 等媒体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家校沟通的效果,而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团队建设这样一些“自选动作”的成效会更明显。

(4)打造专业社团品牌项目。为更好地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依据核心职业素养的要求,我们设想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打造专业品牌社团。专业类社团既有别于突出文体活动、个人才艺的活动类社团,也不同于选拔技能尖子的竞赛小组。专业类社团希望通过专业能力联系生活实践,给专业赋予生活的气息,将职业道德融入行为举止,给予学生一个像社团这样相对灵活和自主的活动平台和实践舞台,全面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力求将专业技能融入学生平常学习生活中,比如,以男生为主的机电等制造类专业系部应侧重考虑建立适合男生的管理制度,建设小家电维修等专业社团。又将职业精神融入学生价值观中;将兴趣爱好融入职业创造中。系部结合自身特点,申报特色专业社团,对社团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到“一系一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5)尝试创业创新多样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创业基地这个孵化器,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推进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我们以物流管理专业“小蚂蚁”物流为样本,探索学生校内创业基地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成功的案例。

摘自《教师·TEACHER》2018 年4月 戴钧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一系一品体育教学模式

一、建立独具特色的院系品牌及活动项目

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和院系特色等因素,逐步确立最为合理、符合职业规划的运动项目,推动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校园生活,增强体育品牌的影响力,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特色教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同时,整合各院系的优势体育项目进行阳光体育“一系一品”活动,此阶段学生必须选择两个项目以上的不同项目进行学习锻炼,形成符合广大学生职业特点的体育课程,推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每天活动一小时”活动的进行。

二、建立“一系一品”体育特色项目实施体系

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特点和院系特色等因素,逐步确立最为合理的运动项目,推动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校园生活。第一学期学生由院系安排的行政班(30人左右)男女分班上课,进行身体素质为主的课程,整合各院系的优势体育项目进行阳光体育“一系一品”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以幼师为主的职业模式,在体育项目中带有韵律类的项目比较适合,比如健美操、韵律操等项目普及;现代服务系专业:在就业方面部分专业在就业应聘方面有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比如空中乘务和高铁专业)在体育项目中田径项目的基本素质练习可以保持学生的基本素质水平,在职业交往为主的项目——交谊舞;遥感、计算机、视觉、人物等专业男生居多,并结合职业特点可开设——篮球、足球;护理系:需具备运动康复及老年运动方面知识因素,可在体育项目中融入太极拳等康复运动;经济管理系:主要针对财务会计类学生职业特点开设——篮球、健美操;艺术设计系:针对服装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特点可开设——健美操、羽毛球。同时,每年每月定期举办各项比赛,促进各院系之间交流的同时,加强学生运动技能的实践能力,全面展现“一系一品”竞争特色和各院系体育特色项目的优越性。例如:第一,以班级为单位,系内班级竞赛,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竞赛的经历,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以院系为单位,院系之间的竞赛,给各院系之间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在竞赛中不断摸索、发展“一系一品”的品牌运动;第三,以学校为单位,来自各学校的运动员在赛场上进行个人和团队的运动竞技,展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水平,为学校争得荣誉。

摘自《现代商贸工业》2020-09 李智鹏,白斌飞,冯科,周静

 

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

一院一品实践学生干部常规化培训系列

人文学院2020年青年工程培训暨“一院一品”学生常规化培训”以学院副书记“青春力量,磅礴前行”主题为大家进行了精彩的第一讲授课,以下是系列培训活动的报道:

1、主讲人老师开展“学生干部服务礼仪”培训。介绍了学生会干部常用的五大礼仪,即形象礼仪、会面礼仪、沟通礼仪、办公室礼仪和活动礼仪,老师要求全体参与培训人员起立,亲身示范和讲解站姿、坐姿的基本要领,并邀请学生会干部上台进行实操,规范全体培训人员的站姿和坐姿。

2、主讲人为校友,学长以“2021乘风破浪的学生干部”为主题分享经验,通过四个阶段的分内容,为在场全体培训学员分享自己曾作为学生干部在学业与工作方面的经验方法,以此培育高素养的学生干部。

3、主讲人是在校同学,他通过学生干部的自我定位、学生干部的能力提升、工作经验的交流分享这三部分的内容生动展示了自己曾作为干部的经验方法,如何开展团日活动提出了思想引领、专业特色、形式创新,为增强学员们的干部意识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提出来了新思路新方法。

4、主讲老师以“团学干部工作实务”为主题进行授课,阐述了开展团学干部培训的重要性。她指出要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必须在思想意识、学习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心理素质、团队观念等方面有突出表现。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改进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增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的带头作用。老师还谈到,作为学生干部要有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5、主讲人是辅导员开展公文写作培训。讲座将公文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三类,逐一对同学们进行讲解,以校内部分文件举例,观察所列举文件所属类型及公文写作注意事项,使大家对各种公文类型都有了新的了解。这对同学们今后即将遇到的各种写作任务有很大帮助。

摘自“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新闻”2020年12月2日、22日、30日 唐国连等/ 文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之育人功效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类主要有园艺技术和园林技术 2 个专业,在实施“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过程中,以上 2 个专业以“花”为主线贯穿于理实教学全过程。通过实施“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以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才艺专长,从而打造出一支适应时代发展的高品位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农林专业“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育人功效具体表现在以下 2个方面。

1、 促进学生积极进取性格的养成

学校实施“一系一品·一人一艺”特色办学工程,通过开设文化艺术选修课,帮助学生发现和开发自身的艺术潜能,重树自信,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通过才艺的培养与展示,性格内向的同学变得活泼开朗了,孤僻的学生能融入到集体活动中了,成天无所事事的同学有了学习兴趣和动力,找回了自信。

2、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就业竞争力

插花和盆景制作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专业学生掌握的 2 项基本职业技能,经过专业老师悉心的培养,使学生在选材、 构思、造型、设色等制作过程中增进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插花盆景艺术大赛,大部分学生从学期间认真钻研、别出心裁,构思独特,在作品创作上颇有建树。部分学生在读期间,积极申请“花艺师助理”岗位培养,在校企合作单位以工代学,由花艺公司经理亲自指导,并且顺利考取花艺师职业资格证书。

 摘自《现代园艺》2019 年第 22 期 王维,杜晓鸣,武长江,徐秋云,郄晶晶,杜利林/ 文


师德

高校师德规范的70年演进

70年来高校师德规范的发展从倡导崇高到兼备底线 ;从注重自律到联合他律;从宽泛要求到走向精细规范。2018年,《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教师行为“十不准”,配套出台《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对处罚原则、“师德一票否决”以及师德建设的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做出细致的规定,并要求各省和各高校制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回顾高校师德规范70年,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刻板化发展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新纪元。在高教领域,我党接管和改造了原有的各类高校,调整了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以此为起点,我国高校师德规范建设开启了新篇章。 这一时期,新政初立、百废待 兴,教师和各类人才紧缺。在这样的情势下,党和国家对原有教师采取“包下来”的方针,开办各类培训班,引导其进行思想改造,使其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1961年颁布的“高教六十条”,专列一章“教师和学生”,规定“教师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地进行思想的自我改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30年,师德规范均被政治要求占据,职业道德要求被压制、隐而不显,存在刻板化、政治化、单向度等趋向,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也是师德规范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模糊化发展阶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促进了师德规范建设全面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1998年的1022所,专任教师从20.62万人增长到52.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5%上升至9.76%。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

国家虽然对师德建设有了新认识,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如1979年,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责及考核的暂行规定》,首次开始对高校教师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提出要求。此阶段,从仅对政治思想要求的“一枝独秀”到政治和道德要求“并重”,国家之于高校师德的认识逐步跳出政治的窠臼,回归本然的道德理解。但就师德规范的演进而言,仍处于模糊化发展阶段,依旧任重道远。

   (三)完备化发展阶段(1999-2011年)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1999年到2004年5年间,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总规模超过2000万人,翻了近一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5%升至19%。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按照国际口径,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从1999 年 的52.33万人攀升至2011 年的139.27万人。师资的增长、教育需求的多元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使得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师德失范行为的外延更加扩大,各类严重的师德失范问题见诸报端,被推至“风口浪尖”。

在此背景下,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师德问题。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国家首次出台以“师德建设”为文件名的专门意见。2011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首次出台专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两个首次”代表了此阶段国家不再局限于师德行为内容的倡导,试图开始对师德失范的约束、师德建设方式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探索和规范,呈出完备化发展趋势。

   (四)精细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教育由民生之基,变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成为与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的关键要素。与此相适应,高校师德规范也逐步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国家根据不同教师身份、群体和行为,出台了多个师德专门性的规范文件,如针对青年教师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针对研究生导师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出台《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由中央颁布、专门面向教师、具有开创意义的文件。文件强调把“突出师德”摆在首要位置,将师德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随后,为落实该文件,教育部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不断突出师德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也代表规范的精细化、纵深化、常态化发展趋势。

   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教师德行的期待和要求也日益丰富和多元,我国高校师德规范逐步走向精细严密,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摘自《江苏高教》 2019年第11期肖立勋

 

高校师德师风研究的热点内容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的分析

统计学术论文中获取关键词,得到频次超过20的关键词,即高频关键词共8个:发展对策、高校教师、建设重(难)点、现状、内涵、重要性、评价、新时期。

二、高校师德师风的现状

对教育事业缺乏神圣感、对学生缺少责任感、对自身缺少自律感、对学术缺少使命感等。

三、关于师德师风问题的根源方面

认识的不到位、管理的不到位、教育活动的不到位、师德建设理念的不到位,引发了高校师德师风的问题。

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重点、难点

有学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应该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教师的科研等方面加强。

师德师风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师德师风培养的过程是由外在规范的他律走向内在价值的自律的过程,兼具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特点,难点在于如何处理好道德的自律性与制度的他律性等关系。

摘自《江苏高教》2019年第12期 徐荟华

 

四种类型的教育罪恶

其一,物欲型罪恶。这种罪恶指的是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所产生的罪恶。在教育领域表现为,一些学校和教师缺乏应有的自律,以经济利益为准,向学生及其家长乱收费,直接或变相索要财物等现象。

其二,权欲型罪恶。这种罪恶指的是因权欲过度而产生的罪恶。如教师不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对学生实施不恰当的惩罚。

其三,名欲型罪恶。这种罪恶指的是对名誉的过度追求。由于无论教师个人还是集体的荣辱与教育功效、教师的地位及待遇等联系在起,一些教师也在校园中从事追求虚荣、欺世盗名等活动,这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名欲型罪恶。

其四,情欲型罪恶。不择手段地满足一个人的情感需求所产生的罪恶即为情欲型罪恶。

 摘自《课程·教材·教程》2015年第7期 张家军

 

首先,视情况可警告层次,如装束欠妥,包括着装不讲卫生、奇装异服不合时宜、穿着暴露影响学生注意力等。

其次,警告层次,如教师言语失当,包括尚未达到歧视侮辱但实际伤害到学生心理的言辞不当行为。

再次,记过层次,如上课接听电话、课前饮酒、因一个或少数学生犯错惩罚无关学生、教师在情境调动下的不当情绪带人。

最后,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层次,包括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危害程度高的师德失范行为,如尚不构成违法犯罪的猥亵行为。

在师德失范方面,提供各层次师德失范行为案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列明相应惩处,可大范围地匿名通报批评,以有效提升师德失范案例的警示作用。

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9.18 郑美娟,秦玉友 ,曾文婧

 

高职教学督导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一、教学督导工作要责无旁贷,承担起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重任

第一,教学督导工作集监督、检查、反馈、改正于一体,工作的有效开展利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教学督导工作对教师师德状况最有发言权,发现不好的苗头及问题可及时预警干预,避免造成严重的影响。某大学某教师被撤销“青年长江学者”称号,除有学术不端行为之外,其长期敷衍授课、轻视教学、应付学生的行为就是师德失范的表现。教学督导常规的工作便是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这样便可以对老师的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和判断,找出教师身上人性的光辉或道德引导的不足,有的放矢找出督导的切入点和方向,提高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第二,教学督导工作是推进教师师德道德培植的重要一环。经常的督导检查无论是对任课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有警醒、纠错、补救和促进的作用,利于教风、学风建设,并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管理、党建与教学科研等,做到互相促进、渗透与融合,最终实现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督导工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索

(一)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

把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可有效地督导高职院校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表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其行为及师德修养,可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完善考评体系,还要做到奖惩分明,对于学生反响差的教师,在年终评奖、职称评定等方面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增加教师的违规成本。同时,对于学生反响较好的教师,要在教师的评奖评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公派研修、绩效考核方面进行倾斜,从而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与活力。

(二)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员的引导作用

教学督导工作中“督”是途径、手段,“导”是目的、目标。要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充分发挥“支持、指导、引领”的作用,引导教师“自省、反思”,应多视角分析问题,换位思考,因势利导。给教师切实的指导与激励,促进教师总结经验,正视自己的不足,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高自大。更要善于挖掘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教师的工作成就感、被认可感、受尊重感等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加会愿意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

(三)充分发挥典型的激励作用

教学督导部门要在全校范围内挖掘典型个人,深入细致全面了解典型事迹,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师德规范标兵,并及时进行总结与宣传,包括先进教师典型事迹专题报告会、学院网站、宣传栏等方式,给广大高职教师树立榜样,激发教师们奋发向上,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人人讲师德、重师德的氛围。

(四)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教育作用

教学督导部门可针对本院特色专业,挖掘行业特色,以这些行业精神为引领,通过广泛的宣传,既可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可实现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促进。

摘自《辽宁高职学报》2020 年第4期 沈丽娜

 

师德与师能并驾齐驱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与师能是教师素养的两个核心,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师德是灵魂,师能是手段,教师的内在的“师德”必然要通过外在的“师能”得以体现。

师能是教师发展之本。师能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学识水平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第二,教师要深入社会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通常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二是教师理解学生,有较强的应对能力,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时代性、差异性和特异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个性化培养。

强调师能提高,而忽视师德建设,教师就会迷失方向;只谈师德的建设,不重视师能的提升,教师就无法融入科技进步的大潮和教育现代化的大势。

摘自《保定学院学报》 2019年第 5 期邢晨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潜心问道”指的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探索规律和真理。对高校教师来说,他们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也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知识生产和学术发展的任务。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队伍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系统,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很大一部分来自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正是这种需要造成了现代大学区别于以往大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大学之区别于中小学的特点。大学教师进行科研工作也是教育教学本身的要求。大学教育具有专业性,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普通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同时也是学者和科学家,必须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吸取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而且还要向未知领域探索,形成新的知识。因此,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一般的“闻道在先”,而且要“潜心问道”,从事科研工作。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又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两个方面都十分重要,但是相对来说,服务于教育教学和育人更为重要。

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是一致的。这首先是由“道”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这里的道不是别的,而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也包括人生道理。在这些道理之中,关于社会的道理处在核心位置,它将宇宙和人生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揭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而其中特别致力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由此说明人生发展的规律。可见,研究社会之道是“问道”的根本。研究社会之道当然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关注社会是揭示社会之道的内在要求。同时,关注社会也是由“问道”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学者治学是一项复杂的事情,其中既有个人兴 趣和好奇心的问题,也有社会责任的问题。不论教师的治学是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还是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都有很强的社会责任。“立学为民,治学报国”应该成为高校教师的科研信念。

尽管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则并非易事。无论是“潜心”还是“关注”都要求专一。潜心治学,面向文本进行研究,又与关注现实有一定矛盾。需要广大教师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精力,找到兼顾二者的合适方式。

摘自《中国高教社会科学》2017.2刘建军

 

基于阅读素养的师德师风建设

一、时事阅读,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大势

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建设、胸怀建设、格局建设、境界建设,在时事阅读中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自觉地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考量,更好地落实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二、文件阅读,明确师德师风建设导向

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的制定与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问题相结合,既有正面倡导、高线追求,也有负面禁止、底线要求。这些准则、办法、通知规范的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还对教师提高政治素质、传播优秀文化、积极奉献社会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痛点阅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怎样做好复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学校提出了关于“四个怎么办”的痛点:学校缺少专业的医务人员,发生问题后的措施、流程,教师难以把握尺度,怎么办?复学后学生上课时座位前后左右间距都应该保持1米以上,如果班级学生数在50人以上,无法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怎么办?口罩、消毒液等相关防疫物资消耗量较大,后续物资来源渠道不确定是否畅通,怎么办?居家学习期间,仍有部分学生因家境贫寒,家中没有安装网络,部分家庭无智能手机,无法进行网上学习,怎么办?“四个怎么办”是一个现实问题。必须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统筹各方面力量,提高体系化能力和水平。

四、品质阅读,提升师德师风建设高度

在时事阅读、文件阅读、痛点阅读和其他阅读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键在阅读的品质。阅读到了什么,标识着阅读品质的高度,孕育着践行师德师风新的教育创造。发展“互联网+”教育对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要,更加深刻地洞察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加深刻地总结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更加深刻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前途命运,用品质阅读催生教育觉醒,用教育觉醒孕育教育创造。

摘自《江苏教育》2020年6期 周荣斌

武汉大学

创新高校青年教师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集中体现在:一是职业理想不够坚定,敬业奉献精神欠缺;二是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三是表率意识不够强烈,为人师表意识淡漠;四是团队观念不够浓厚,团结协作精神缺乏。

第一,迎合新形势,开拓创新形式和方法。以武汉大学为例,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正式成为一名教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两门课程是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岗前培训的理论教育十分必要,而且需要加深力度。可以改进之处即:在进行传统灌输式教育时,可以展开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转换教学理念,培养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实践出真知,理论经得起考验。除了基本的教学技能外,应让高校青年教师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职务。如此,他们与学生的接触会更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同样也能摸清基层实际。武汉大学实行青年教师班主任制度已有数年,青年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这是隐性课程,当然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又被实践证明的例证。

第三,德育导师制度扩展,青年教师勇当领头人。教书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德育亦很重要。武汉大学实行德育导师制度以来,逐渐从资深院士、教授、师德标兵等重量级人物转向青年教师,这是趋于年轻化的表现,同样说明了高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从德育开始努力培养新世纪人才。青年教师育人先要育己,因此,加强自身理论素质,也是赢得众人认可的有效途径。

摘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佟书华 郑 晗

 

合肥女教师“为丈夫拦高铁”事件引发师德问题争论

 2018年合肥女教师“为丈夫拦高铁”事发后,该教师所在的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迅速成立了调查处置小组,并责成当事人罗某立即停职检查。对于这份处罚决定,社会上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此举按照《治安管理条例》,当事人已经受到了2,000元的顶格处罚,合肥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有执法过度的嫌疑。这就引发了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师德问题有无边界?

首先,师德有边界。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和规定。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只能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而不能将之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行为。每个成年人基本上都同时面临私德、公德、职业道德的三重要求。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职业道德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师德。

其次,师德修养无止境。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从业者的德行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公共事件,因为罗女士的教师身份而迅速在网络和社会上发酵的原因。

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除了教书,还有育人。教师的言传身教,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课堂上和学校里,因为教师对学生的隐性影响,会因为师生关系的存在而存在。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成为学生争先模仿的道德榜样。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的德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

再次,处理师德问题一定要依法进行。开头提到的合肥女教师的行为,发生在校园之外且与教育教学毫无关系,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处理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法治教更要积极、高远的倡导引领。在分析和处理涉及教师作为主体的道德事件时,第一,要区分教师的行为是属于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还是败坏公共道德问题,抑或是违反职业道德问题,把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处理,放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做出公正的裁决和处置。否则,就会导致社会舆论上的混乱。第二,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及责任人。一方 面,要防止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用过高的道德标准去苛求教师,上纲上线;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宽泛,认为只要是非教育教学行为,就可以无所顾忌,任意作为。对此,必须认真分析、谨慎处理。最后,教师须自律,但社会也应该尊重、宽容教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采取“零容忍”、从严从重处置的同时,对那些打骂、侮辱教师的个体和行为,也同样从严从重处理,为教师这种较高道德水准的群体提供保障,让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到尊严和幸福。

摘自《中国德育》2018 年第4期 于书娟

 

国外师德违规行为及其惩处概略

美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既有来自政府制定的全国性教育政策,也有专业机构制定的各种标准。

例如美国教师教育与认证州管理者协会(NASDT-EC)于2015年发布了美国《教育工作者专业道德标准》,这一文件成为全美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日常行动指南。同时,美国各州、学区、教师培养机构以及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道德规范,因而在教师违反道德规范的问责与惩处上,美国的情况是既有全国性道德规范参照,也存在地方差异。新近一项代表性研究搜集了美国教师违反道德的行为,概括出24种师德违规行为。以最常见的违规行为排序,前五类分别是:与学校或学生无关的犯罪活动,与学生性行为不当,隐瞒犯罪或处分 前科,对学生身体侵犯,危害学生健康或安全。例如在南卡罗来纳州,最严重的包括不当性行为或性暗示,与学生分享不适当或机密信息,利用分数获取利益等;其次是不专业、不敬业行为,如向学生提供错误信息或与同事闲聊。

英国最大的教师组织全国教师联盟(NUT)给其成员发放的《教师不专业行为》手册,指向教师道德规则的行为底线,以“不应该”、“应避免”等方式罗列了教师不合适行为,对于教师普通的失德行为都能找到对照标准,易于认定和评价,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约束力指令。英国教师道德违规行为也可分为两大类:犯罪行为和不当行为。犯罪行为包括所有非法行为,如与毒品有关的犯罪、暴力、驾驶犯罪、欺诈和骚扰等。不当行为则包括与学生的不正当互动、滥用技术、不当隐瞒信息、篡改考核数据、未能维护学生健康安全等非犯罪行为。

例如,对于教师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的处理,许多国家都有明确规定,如澳大利亚教师不得收取超过50澳元的礼物,除非老师自己支付,否则会被认为是受贿。美国每个州甚至每个学校,对于老师收礼都有严格要求。如马萨诸塞州法律规定,教师收到学生礼物在10美元以上就必须上报,如果是一个班集体赠送的礼物,价格可 以在50美元以上,但不能超过150美元。德国规定教师接受学生或家长赠送的礼物价值不能超过10欧元。(二)惩处程序严格规范,依据行为性质及严重程度界定惩处级别国外师德问责程序的具体阶段有所不同,但惩处程序比较严格、规范。美国在评估针对教师的道德投诉方面,情节轻微的大多处以警告或训斥,情节严重的会撤职或取消教师资格。

法国对教师处分除身份处分外,有一种是惩戒处分,视情节轻重分为谴责、警告、停止晋升、降级、15个月内的停聘、降格、停职 半年到一年、退职、免职。

德国对教师的处分也分身份处分和惩戒处分,前者指正式教师,违反宪法规定的履行“忠诚”的义务,丧失德国国籍,未经许可长期居住国外及受聘于其他学校的,即可受到解聘处分。在试用期内,凡品行不良、能力不足,因学校的变更、废除或合并,可随时被解聘。后者指凡是教师不尽服务义务的,均给以行政处分,有警告、罚款、减薪、降格、免职五种。

日本的情况与之类似,对不称职教师的处分包括分限处分和惩戒处分两种,依据情节轻重,分限处分包括降薪、降职、免职、休职;惩戒处分包括警告、减薪、停职、免职。

在欧洲,教师通常出于失职、改革需要或长期患病被解聘。就失职而言,以违反道德行为居多,如舞弊、偷窃、提供错误信息、滥用药物或麻醉品,很少由于教师能力不够或不称职而被解聘。此外,一些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因此,撤职意味着丧失职务及公务员身份。

摘自《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朱水萍,尹建军

 

思政

运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评价中的创新

目前学校各部门的数据管理模式,例如:教务教学、校园文化、团学活动、第二课堂、后勤保障等系统APP, 不同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定义、管理办法、数据采集研判也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资源整合。存在着师生信息分散化和零星化的现象,明显不利于整合高校思政工作质量评价的数据资源。需要建立基于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等行为汇聚的信息平台。

一是建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云平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积极引入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按照每个教师的实际需要和知识结构来进行差异性培养,根据大数据反馈,及时精确地进行教学,整改与纠偏。

二是建成学生的成长云平台。学生成长的数据,不仅包括学生的考试情况分析,还应包含“互联网+”时代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志愿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团学例会等信息这也是云平台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氛围,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成长的完成过程。

三是在已有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课程、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实现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全覆盖,重视并运用好以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知识类短视屏的新型传播方式,构建网络数据云中心和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加强大学生数字化学习数据的轨迹记录与分析利用,充分整合各种分散数据资源,破除“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

摘自《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2期 荆磊

 

从三点出发将“校企合作”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其一,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素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或通过生动的案例学会感悟,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出企业优秀人物的教育优势,通过做报告的方式为学生解疑答惑,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如此才能在贴合大学生实际的同时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把握与认知。

其二,应用企业文化渲染思政课实践教学氛围,因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企业员工工作的精神支撑,更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打造丰富的育人平台,将理论知识与企业文化相互整合,促使学生了解企业哲学、企业习惯、企业规范等。这是一种直观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感悟。

其三,依据企业发展情况布置实践作业,在布置实践作业的时候需避免生搬硬套,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从理论上分析,思政实践课程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一种行为布置,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了解,也能够深入感受思政课的目的所在。

       摘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论》黄小华著书,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9787519449278

 

 

参与劳动 填补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课空白

高职需要解决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采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应贯穿于高职学生3年的学习过程中。新时代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资源本身的实践可行性,比如,在“学雷锋月”开展劳动教育,同时准备相应的思想理论教学知识,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中获得更深的学习感悟,形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良品格,学生也可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成就感,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好准备。

二、需要总务处教师、学生处教师以及班主任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校内活动可以组织二年级的学生提前入校,迎接新生;校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比如“文明宣讲”,“垃圾分类”等,在活动中就可以很自然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效实现劳动与思政课协同实践育人。

政治教育实践课,并最终以实践活动形式来展开,尽只有让学生脚踏实地、参与劳动实践,才能理解社会规则、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摘自《科技资讯》2020年第23期 何素淑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教学月刊)2021年第1期 总第118期

(2021年3月22日出版)

报刊文摘 二次文献 内部交流 仅供参考

主编:魏兆春  编辑:阮玫